查看: 2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翔哥】萧红:百唤无一应,谁知离恨多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12 11:22: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百唤无一应,谁知离恨多
[size=10.5000pt]——[size=10.5000pt]萧红:30年代文学洛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汤唯女神主演的电影《黄金时代》?电影中很多镜头让人记忆犹新:衣衫单薄地独立雪中的萧红、因饥饿就着脸盆中的水吃列巴的萧红、怀有身孕被人群挤倒在江边的萧红……都是那样让人感到心疼。民国时期“二萧”的爱情,一直都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热烈如斯,羡煞旁人,结局却令人唏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萧红这位奇女子,探索她一生的风华。
萧红其人
[size=10.5000pt]萧红,中国近现代女作家,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的一个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幼年时受到过良好的文学启蒙教育。1930年因反对家庭包办婚姻而逃到北平读书。于1932年结识萧军,在其影响下,萧红开始了创作生涯。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萧红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1936年,萧红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1942年,萧红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萧红的作品关注世间众相,又具有自由的诗性风格,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更被誉“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倔强的反抗精神
萧红从小就喜爱文学,渴望新知识,并有着坚定的反抗精神。[size=10.5000pt]虽然身为一介女流,但她很早便开始在校刊上发表诗歌,并投身于反日游行活动之中。不料,她刚刚开始的美好年华,被一件事彻底扭转了。在她19岁那年,父亲做主要将萧红嫁与“门当户对”的小学教员汪恩甲。然而,接受了新式教育的萧红,不愿接受家中对自己爱情婚姻的既定安排,她毅然离开了家庭,去北平读书。
[size=10.5000pt]鲁迅先生曾经犀利地提问:“娜拉走后怎样?”对离开家庭后女子的社会生存状况表示担忧。但萧红,这一出走的“娜拉”,面对生活沉甸甸的困难和赤裸裸的挑战,并没有低头向家中妥协。没有经济来源的她,最后因交不起房租被一家旅店关押起来。在走投无路之际,聪慧的萧红想到向《国际协报》报社求救。报社派来萧军等人营救萧红,趁着松花江决堤的洪水泛滥之际,用绳子和船将她带走。在此期间,萧红开始了与萧军的爱情,也由此开始了自己的文学创作之路。
用法解析
[size=10.5000pt]适用于发扬反抗精神、质疑精神[size=10.5000pt]等主题,如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
示例:
[size=10.5000pt]反抗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在《国际歌》中的奏鸣;反抗精神,是马丁路德·金在演讲中的慷慨激昂;反抗精神,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英勇豪气。看似最柔弱的女子,有时也能迸发出坚定的反抗精神,19岁的萧红,面对封建家庭对自己婚姻的安排,不愿屈从,毅然地离家出走。正是这种斗争的决心,使她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不平凡的一生。
苦难中的坚韧
[size=10.5000pt]萧红在短暂的一生中经历了许多苦难,这其中包括爱情的失意、战火的摧残、孩子的夭折等。她一生颠沛流离,所行之处遍及东北三省、北京、武汉、东京、香港。不熟悉她的人很难想象她悲苦的一生:早年因经济上的困难,萧红不得已将自己的孩子送人;在爱情中,她几遭抛弃,第二个幼子生下来也夭折了;在生命的最后,萧红因为战火和庸医误诊延误了治疗,切开喉管后病情恶化,去世时年仅31岁,身边只有青年骆宾基一人陪伴。然而,孤独地行走,清醒地创作,萧红能将笔触延伸得这般深刻,将人物刻画得这样传神,与她流亡生活的经验不无关系。历经种种苦难,她积累了丰富的阅历与现实素材。一直以来的这些苦楚无法击溃她,而只是成为她宝贵的财富。这位女作家看似柔弱,但一直有一种鲁迅式的宏大眼光与深邃思考,心系祖国的前途。[size=10.5000pt]其《生死场》体现出的中国北方农民对于生的坚强、死的挣扎,力透纸背;其最后一部小说《马伯乐》,也在探讨国民性弱点方面有很大成就。就这样,直至生命的最后,萧红依然坚强地书写着天地间的大悲悯。
用法解析
适用于在苦难中保持坚韧、关注社会现实等主题,[size=10.5000pt]2008年四川卷《坚强》。
示例:
[size=10.5000pt]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愈发感到,生命的大海不是永远风平浪静的,遇到风浪不怕,重要的是如何调整心态,坚强地再展风帆。民国时期著名的女作家萧红,一生遇到了数不尽的苦难,经历了无以复加的孤独。作为一个女人,她同时失去了家庭的庇护、爱人的相守、孩子的陪伴。然而,她没有在写作中发泄她的悲痛,而是仍然坚强地描写着祖国乡土大地,深刻地揭示着国民性,思考着民族的未来,创作出《呼兰河传》等经典的作品,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独特的写作个性
[size=10.5000pt]独特性,不仅是一个作家在文坛站稳脚跟的重要基石,更是我们每个人应该珍视、注重培养的良好品质。萧红的写作体现出她可贵的独特性。首先,在全国范围看,她所在的东北作家群,对于描写我国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别具一格,充分地展现了这片黑土地上人民的苦难,以及勇敢的抗日精神。[size=10.5000pt]P.S.东北作家群是指历经“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至关内而自发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其作品多反映日寇侵略下,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对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主要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等)其次,在东北作家群这个集体中,萧红的散文式的诗化小说别具一格[size=10.5000pt]。其语言流畅优美,在诗意中,将叙事慢慢展开来,又不乏深度思考。鲁迅先生就在《生死场》序中说,萧红有“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size=10.5000pt]。这种独特性,得到了许多文学史家的高度赞扬。比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萧红的作品,是“最不可宽恕的疏忽”,提醒我们关注萧红的文学价值。
用法解析
[size=10.5000pt]适用于珍视个性、独特性的价值[size=10.5000pt]等主题,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
示例:
[size=10.5000pt]常言道,物以稀为贵,这句俗语蕴藏了深刻的智慧。个性特点,是我们能够借以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符号。 塞万提斯说过:“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由自己的性格决定的。”每个人的价值也都是由个性成就的。东北作家群,由于书写风貌的别具一格与描写抗日的首开先河,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而其中的女作家萧红,更是把女性的柔美、诗化笔法与乡土描写融合在一起,她笔下的东北黑土地,正如孙犁的“荷花淀”、阎连科的“耙耧村落”一般,因独特而显得格外耀眼。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独特性也是同样重要的,不要在世俗中完全磨掉了我们的棱角。
[size=10.5000pt]萧红31年的生命短暂得如同一颗划过天际的彗星,在她面前与她狠狠摩擦的是苦难编织而成的重幕。这层层苦难没有拦阻住萧红的步伐,反而让她迸发出照耀天际的耀光。31年只是整个文学史的一刹那,但毫无疑问这一刹那足以称得上是她光辉夺目的永恒了。
[size=10.5000pt]这边树叶绿了,那边清溪唱着,姑娘啊,春天到了。
美丽的景色,残酷的人心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萧红《呼兰河传》
file:///C:\Users\njyz\AppData\Local\Temp\ksohtml6856\wps3.pngfile:///C:\Users\njyz\AppData\Local\Temp\ksohtml6856\wps4.pngfile:///C:\Users\njyz\AppData\Local\Temp\ksohtml6856\wps5.png
[size=10.5000pt]有一本好书,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描写了童年的所见所闻,就是《呼兰河传》。作者是细腻、敏感而又倔强的萧红。
[size=10.5000pt]文坛巨匠茅盾在这部小说的序中说:“小说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size=10.5000pt]在这部小说中,萧红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童年的生活,那里有慈祥和蔼的外祖父,有让作者感到温暖的记忆。
[size=10.5000pt]萧红笔下的呼兰河,风光旖旎,充满诗情画意,有如一幅美丽的油画,又像一首静美的田园牧歌。
[size=10.5000pt]比如,她写到了后花园里的菜园:“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 愿意开花就开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读到这里,心中一股温馨的美感油然而生。
[size=10.5000pt]然而,作者又写道:“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
[size=10.5000pt]呼兰河的自然景色是美的,与这些美景相伴的,却是这片土地上的种种陋习与罪恶。作者对人们的愚昧、残忍、冷漠与麻木,进行了无声的控诉。
[size=10.5000pt]小说中的呼兰河人,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size=10.5000pt]1. 喜欢不劳而获
[size=10.5000pt]呼兰河小城并不繁华,城里的人们都过着有规律的生活,单调而呆板,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
[size=10.5000pt]作者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街上的一个大坑,因为这个大坑,雨大的时候,车马都不能通过。但是偌大的呼兰河,却没有一个人想要填平这街上的泥坑。因为,每逢下雨天,这个坑里便会掉一些动物,有鸡、鸭、猪、马等。这给了附近居民带来了福利,所以没人愿意去填。
[size=10.5000pt]古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可是安于现状的呼兰河人,连路上的一个坑都不愿意去填,只因他们可以不劳而获。
[size=10.5000pt]2. 喜欢做看客
[size=10.5000pt]这个城里的人是冷漠与麻木的,他们对于生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知道为何而生,从来没有反思过生命的意义。
[size=10.5000pt]在很多作品中,鲁迅就深刻的揭露过旧中国那些愚昧的看客。也许是受到过鲁迅先生的熏陶, 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描述了一群群冷血、无聊的看客,让人触目惊心。这些看客,十分热衷窥视别人的生活,有马掉进坑了,他们要去看;有跳大神的,他们要去看;有人上吊、跳井,他们也要去看。
[size=10.5000pt]他们如此喜欢当看客,但是毫不关心被看者的死活,他们纯粹只为凑热闹、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观看小团圆媳妇被热水烫,来者络绎不绝,却没有人在意这位媳妇肉体上的痛苦。
[size=10.5000pt]3. 愚昧与冷血
[size=10.5000pt]呼兰河这座小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一种封闭状态,对文明社会一无所知。
[size=10.5000pt]小说中,最让人感到心酸的就是小团圆媳妇。人们的愚昧与冷血,残忍的杀害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size=10.5000pt]小团圆媳妇阳光大方,充满活力,吃饭能吃三碗。按现在的观点看,这是一位好媳妇,然 而,受几千年封建荼毒的呼兰河人,却认为这些都是缺点。
[size=10.5000pt]就这样,她开始被愚昧又野蛮的婆婆吊起来鞭打了一个多月,又用烙铁烫她的脚心,这让她根本不能下地。在这样的家庭,做媳妇等于受十大酷刑!但是,几乎所有的街坊都认为她的婆婆做得对。
[size=10.5000pt]被暴打了之后,小团圆生病了。然后,老胡家开始跳大神,街坊们又开始用各种民间偏方给她治病,全都无效后,他们想出了一个愚昧无比的方法——用热水烫。这个连三岁小孩都知道的不能用的方法,那些“关心” 小团圆媳妇的人,还坚定的认为能够奏效。
[size=10.5000pt]就这样,这位媳妇,在非人的折磨中悲惨的死去。然而这位婆婆却不认为她自己有错,她认为自己不过是照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习惯而生活。她不仅打媳妇,也打儿子,儿子不小心踩死了一只小鸡,就被打了三天三夜,而她也没有觉得任何不妥。
[size=10.5000pt]封闭社会中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方式生活,一旦不合符合自己的要求,他们就会使出残忍的手段让其改变。

[size=10.5000pt]被野蛮迫害致死的人,还有王大姑娘。王大姑娘在与冯歪嘴子本来是幸福的一对,但是当她出人意料的与冯歪嘴子生了孩子之后,就成了人们鄙夷的对象,只因他们是自由恋爱,没有遵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让人们觉得伤风败俗。
[size=10.5000pt]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掌柜太太要求刚刚生产完毕的王大姑娘搬出磨坊,不管这母子是否会被冻死,最终王大姑娘悲惨的离开人世。
[size=10.5000pt]三
[size=10.5000pt]呼兰河小城其实只是一个缩影。
[size=10.5000pt]在那个旧社会,几乎所有的国人都过着同样的生活。
[size=10.5000pt]他们忙着生,忙着死,但他们的生死就像蝼蚁一般千年不变,有如一潭死水激不起任何涟漪。
[size=10.5000pt]萧红冷峻的注视着这一切,正如她所说:
[size=10.5000pt]“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逆来的,顺受了。 顺来的事情,却一辈子也没有。”
[size=10.5000pt]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表现苦难的艺术,而悲剧性来源于苦难所引起的怜悯与恐惧之情。由于萧红高超的语言技巧,使得小说只剩下凄凉。
[size=10.5000pt]合上书,仿佛踏上了那片辽阔的黑土地,在寒风中伫立着,脸颊被吹痛......
名句积累:
[size=10.5000pt]1.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
[size=10.5000pt]2.晚来偏无事,坐看天边红。红照伊人处,我思伊人心,有如天边红。
[size=10.5000pt]3.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
[size=10.5000pt]4.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求着自然的结果,那自然的结果不大好,把一个人默默地一声不响地就拉着离开了这人间的世界了。至于那还没有被拉去的,就风霜雨雪,仍旧在人间被吹打着。
[size=10.5000pt]5.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若赶上一个下雨的夜,就特别凄凉,寡妇可以落泪,鳏夫就要起来彷徨。
[size=10.5000pt]6.他们都像最低级的植物似的,只要极少的水分,土壤,阳光——甚至没有阳光,就能够生存了。生命力特别顽强,这是原始性的顽强。
[size=10.5000pt]7.生命为什么不挂着铃子?不然丢了你,怎么感到有所亡失?
[size=10.5000pt]8.河水是寂静如常的,小风把河水皱着极细的波浪 。月光在河水上边并不像在海水上边闪着一片一片的金光,而是月亮落到河底里去了,似乎那渔船上的人,伸手可以把月亮拿到船上来似的。
[size=10.5000pt]9.他是那样年老而昏聋,眼睛像是已腐烂过。街风是锐利的,他的手已经被吹得和一个死物样。可是风,仍然是锐利的。我走进他,但不能听清他祈祷的文句,只是喃喃着。
[size=10.5000pt]10. 他们就是这类人,他们不知道光明在哪里,可是他们实实在在地感到寒凉就在他们身上,他们想退去寒凉,因此而来了悲哀。
[size=10.5000pt]11、是山么,是山你就高高的;是河么,是河你就长长的。萧红
[size=10.5000pt]适用主题:适用主题:关于保持本心、守住本分、做好自己等作文立意,比如2010年全国卷I《有鱼吃还捉老鼠?》。
[size=10.5000pt]闻舟渡我
[size=10.5000pt]“是山么,你就高高的;是河呀,你就长长的”
[size=10.5000pt]人行于世间总是颠簸多于坦途,万事顺遂如流水行云更是难上加难,每当黑夜降临,便独自一人面对海潮澎湃,不知从何而来,亦不知将往何处,如何渡至彼岸。
[size=10.5000pt]有幸于书中识得一女子,怀中抱书三本,衣襟别花一朵,发髻高挽,旗袍及地,乘舟而来,予我以灯火,渡我至彼岸。
[size=10.5000pt]寒冷的高纬度,日军的铁蹄下,有河蜿蜒流淌,名曰呼兰,河畔有一小小少女,笔名萧红,根骨通透,心境超然,冷风裹挟着血的鲜红和刺骨的痛楚,吹不走她仰望天空的心,她笔下没有厮杀残烈,只见火烧云色彩绚烂,尽态极妍。
[size=10.5000pt]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在《存在与时间》中道:“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她便告诉我纵然生活欺骗了你,仍然可以用心中的诗意抵挡人生的寒冬。她让我明白人生中不怕困厄之境,而怕本心迷茫,不怕无望生存,而怕不知生活。
[size=10.5000pt]每当我途径至渡口,踟蹰于难关,纠结在抉择时,也都会想起书架上一本《呼兰河传》,与书中那个不曾长大的小女孩,如诗如画的描绘,流云万千,星斗满天,都无声地诉说着,不论生存环境如何酷烈,我们都应从容而优雅地化解羁绊,拥抱生活。
[size=10.5000pt]而今我抬头看,书中的小女孩早已身姿匀挺妙曼,以摆渡人姿态面对着在暗夜彷徨的我,霎时如暗处逢灯,绝渡逢舟。
[size=10.5000pt]1942年冬,她于香港故去,戴望舒徒步走至她墓前,有口占一首:“走六小时寂寞长途,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我等候着长夜漫漫,你却卧听海棠闲话。”她脱离尘世,却在碧水蓝天尽头,给予我们慰藉。
[size=10.5000pt]我想所谓摆渡人,并非予人小小的帮助和善举,而是点破人生前方迷雾,带来一腔热忱,载你离开徘徊的渡口,助你向彼岸而去,萧红便如后者,教我如何爱,如何活。


百唤无一应,谁知离恨多.zip

82.94 KB, 下载次数: 84

售价: 5  [记录]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