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86|回复: 14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翔哥】曾国藩: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5 10: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晚清半圣”曾国藩

曾国藩,一个出现在历史书上的著名人物,也是近些年来各种畅销书的主角。有传言称,中国历史上共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半个便是曾国藩。为什么曾国藩能成为中国上下五千年以来的“半个圣人”呢?
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娄底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的一个普通耕读家庭。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因脚麻端坐三刻后逝世,享年60岁。
在晚清“千年之未有变局”之中,曾国藩建“大团”、创湘军、平太平天国、剿捻军、办洋务。虽然他为大清立下赫赫功勋,但曾国藩在世时却因创设湘军、身为“汉臣”饱受清朝统治者的猜疑。在天津教案中,他在清朝军事疲弱无力作战的窘境下选择安抚外国人,引发了时人的不满,最终在一片谩骂声中病逝。时人对曾国藩的苦衷不理解,但他的功绩和德行最终得到了后人的认可。李鸿章作为曾国藩的事业传人,提起曾国藩言必称“老师”。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毛泽东和蒋介石对他评价也很高:“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足为吾人之师资”。
“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我们有时候总以为能者无所不能,伟人小时候就是天才。但事实上,曾国藩小时候读书的天分并不高,这还得从曾国藩的科举之路说起:
16岁那年,曾国藩(当时还叫曾子城,后来是会试揭榜后,房师朱士彦认为这个名字不吉利,为他改名“国藩”,希望他成为“国之藩篱”)开始考秀才,连续考了四年都没有考上。终于到第五次,曾国藩得到了佾生资格。而所谓“佾生”指的是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选取其充任孔庙中祭祀礼乐舞的人。获“佾生”资格后,下次考试可直接参加院试,不必参加县试和府试,所以时人称佾生为“半个秀才”。可这个“佾生”,对于已经考了五次的曾国藩来说,不是荣誉,而是耻辱。他知耻后勇,继续奋发读书。然而第六次考试,他和父亲双双再次落榜。1833年,23岁的曾国藩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入围,名列倒数第二。到28岁的时候,曾国藩在第二次会试上,以三等四十二名的身份上榜得以正式步入仕途。
无论科举之路如何不顺遂,他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勤奋读书,更没有放弃科考。他在《挺经》里这样说,“至于倔强二字,却不可少。功业文章,皆须有此二字贯注其中,否则柔靡不能成一事。”
用法解析
适用于坚持、倔强等话题,2007年辽宁卷《我能》。
示例:
我们平时总听人说,放弃也是一种勇气,但有的时候,就是要坚持才能够迎来胜利。正如曾国藩的科举并非一帆风顺,但凭着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也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今天的我们,也许不够聪明、反应不够机敏,但天道酬勤,在年复一年的努力中,相信我们也可以演绎不一样的人生。
“读书之志,须以困勉之功,志大人之学”
    曾国藩的努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对书的热爱。对于书籍,他这样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实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对于读书的方法,他也有一番心得。曾国藩把求学的过程比喻为“熬肉”:“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余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而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慢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因为爱书,曾国藩为官一生没有其他财物,除了衣物就是书。关于书,曾国藩还有一个故事: 26岁的曾国藩考进士已经两次落榜了。在返乡途中,曾国藩发现自己的钱要用完了。幸好在江苏徐州睢宁时,他遇到一位同乡,爽快地借给他一百两银子。没想到他在江宁遇到一套《二十三史》,但这套书的价格已远超出他经济所能承担的范围,他只好把朋友给的钱拿出来,又典当了自己的衣物,买下了这套《二十三史》。父亲曾麟书知道后对他说:“你用借来的钱买书,我不怕。只要你能把买的书认真圈点一遍,就算对得住我了。”曾国藩把父亲的话写在日记上并发誓:“我以后每天都圈点十页,如果有间断,我就是不孝子。”从此闭门不出,发奋苦读一年。后来,据曾国藩自己说,那几年他把《二十三史》读了多遍,并博览百家,悉心钻研八股文。每天睁眼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床头摸书,睡前的最后一件事是在看书,抓紧每分每秒提升自我。
曾国藩深知自己爱书成癖。在1838年再次进京赶考时,曾国藩带着父亲借来的32串钱,心惊胆战,生怕遇到书店就控制不住买书的念头。于是远远看到书店曾国藩都要绕路走。正是那套《二十三史》,打下了他治理国家的基础。后来他在《曾文正公家书》回顾自己的治学过程说,“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于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到晚年,曾国藩也不忘读书,甚至认为书才是治疗病痛的药,写下“禽里还人,静由敬出;死中求活,淡极乐生”十六字来提醒自己千万不要忘了读书。在他去世前一天,曾国藩在早饭后还在整理文件,阅读《理学宗传》;晚饭后则还阅读了《张子》一卷。
用法解析
适用于阅读,勤奋好学等话题,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2006年安徽卷《读》。
示例:
曾国藩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自己“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这样的阅读量,若不是出于对书的热爱,普通人恐怕很难日日阅读不辍。哪怕是身无分无,曾国藩为了一套《二十三史》也不惜花光从朋友那里借来的回家路费和身上所有衣物的典当钱。回家后,更是发誓每天圈点10页,为读书一年不出家门。也许,正是对书籍的热爱使得曾国藩能厚积薄发、后来居上吧。
坚其志,苦其心,劳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
从未有一个伟人一生都能一帆风顺,曾国藩也不例外。无论是与太平天国对战时屡屡战败还是处理外交事务上的所面对的各方掣肘,曾国藩都以坚强的姿态艰难地挺了过来。面对外界的菲薄,内心的煎熬,曾国藩在《挺经》中说:“然困心横虑,正是磨炼英雄,玉汝于成。”咸丰四年(1854年),曾国藩在长沙出师不利,绝大部分军队都退守长沙,他本人因此饱受非议,湘军甚至面临被解散的危险。曾国藩在家书中回顾这段经历,说自己“为长沙所唾骂”“一味忍耐,徐图自强”。湖口一战,太平军利用湘军急于求战的心理发动大规模反攻,湘军大败,曾国藩的旗舰也被太平军俘获。曾国藩投水自尽但被幕僚救起。战后,看到自己顶着皇帝瞎指挥的压力和地方官员的唾弃、花费数年心血惨淡经营而成的湘军水师如今片舨飘零,曾国藩深感大势已去,悲愤之际欲效仿春秋晋国先轸,策马求死,最终又在幕僚和将士的劝慰后放弃求死之心。之后,曾国藩回到家中守孝反思自己的错误,再出山后稳扎稳打,最终攻克安庆和天京,恢复清王朝在南方的统治。
面对人生的无数失败,曾国藩不是不难过,他只是一味忍耐,徐图自强。在家书中曾国藩回顾庚戌、辛亥年间受京师权贵嘲讽,癸丑、甲寅年间被长沙官场唾骂,乙卯、丙辰年间为江西官员所鄙弃,又回顾岳州之败、靖港之败、湖口之败,都说是“盖打脱牙之时多矣,无一次不和血吞之”。
用法解析
适用于坚忍顽强、不怕失败、屡败屡战等话题,2008年四川卷《坚强》,2013年全国卷一《经验与勇气》。
示例:
面对失败,不自怨自艾,不怨天尤人,不畏缩不前,不顾此失彼,曾国藩用自己的坚忍和定力对抗着人生当中的无数困难的时光,不畏人言、坚持自我,不畏失败,稳扎稳打。他曾难过地两度自杀,可最终都实现了战争的胜利,清政府的延续。因此,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对眼前的小困难心生畏惧呢?须知“万物备我”,所有不能打倒我们的,都将成为我们前进的力量
回顾过往,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既是“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的中兴名臣,也是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旧秩序旧利益的“刽子手”。虽然曾国藩不代表正确先进的方向,但实际上他身上依然有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
名言积累:
1、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适用主题:关于脚踏实地、纯粹做人,笃实做事、我的人生格言等作文立意。比如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语出晚清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示例:有人眷恋过往,深陷那记忆的泥淖;有人翘首未来,幻想那飘渺的征途;却任由生活在眼前苟且。殊不知往事已遥不可追,未来将始于当下。正如曾国藩所言,灵明无着,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过不恋。
2、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适用主题:适用主题:任何关于自律慎独精神、学习之道、修身养性等作文立意,比如2017年全国卷II《读名句的感触和思考》,2013年北京卷《爱迪生如何看待手机》。曾国藩,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本句摘自他的《诫子书》,本句的句意为:在修身养性做人的道路上,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而养心的难处,在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还能严格要求自己。
示例:
为自己立一条规矩
《尔雅》云:“慎者, 诚也;诚者,实也。心不笃实,则所谓独者不可见。”“独” ,指的便是独处。当四下无人时,没有刻意的伪装,没有曲意的逢迎,才可以看到真我,这是在自觉状态下,还原生命本真的乐趣,是对己心真诚的清明境界。
慎独之道的君子可以永葆一颗澄澈纯真的本心,涉鲸波出于江渚而水不沾衣,负箧行于泥淖而秽不浊身。他的内心如同二维展开后的图像,表里即合一,他终能站在人类精神的制高点。
兰生于深谷,不为鲜有人知而不散发幽香;星缀于夜空,不为云外月明而收敛光芒。
纪伯伦说,每个人的心都有一部《圣经》,哪怕不认识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都会感到内心的舒服。
帕斯卡尔曾说: 人没有上帝是可悲的。”
曾几何时,许衡不食无主之梨,庾公不易妨主之卢,而面对森严律令与权威条例的今日的我们,更有可能在“请勿摘食”的牌子旁争抢摘梨;行到不利己处便以邻为壑,不作他想。路怒成为每一个开车族的新面孔,咄咄逼人成为每一个显示屏前的表达状态。道德牌成为不道德者的通行证,漠然行路成为行路者的墓志铭。
你知道,这是无论多么森严的“天网恢恢”也无法治愈的当代病症,路怒、冷漠、雄辫不构成犯罪,由此成了纯自我的行为,导致了“群猪并出”的局面。你知道,我们抛弃了一种自我刻度,一种纯个人的自我把持。你知道,我们需要自我契约。
那是不同于客观、外界、来自他人的要求,而是全然出乎己心的关切与约束,如果森严的律令与规定只是要你不做一个坏人,那么自我契约将引导你成为一个感知冷暖的正常人。你带着近乎宗教似的虔诚与谨慎,将自我尺度悬成头顶达摩克利斯之剑,将美德活成了自己的襟怀肺腑,是“ 我破坏了我的规矩,我就愧疚”的自觉,是“我不恪守自我,我就不舒服”的自我关照。
是的,没有什么比自我契约更忠于自我,忠于美德。因为忠于自己,它很自然地破除人群中个体的战栗,瓦解哗众取宠的喧腾,将自我的灵魂召回庙宇;因为忠于美德,它使你有勇对陈规旧例说不,破除世俗因袭的正统,回归本初,泊在自己生命的湖。
我看到,你在点头,你十分中肯这场自我的周旋。
是的,这本该是: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个更方圆自持的我。
3、事以急败,思因缓得。
适用主题:关于为人处世的方法,遇事当三思而后行,对快与慢的看法等主题,2016年江苏卷《话长话短》。语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句意为:事情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行动过急不经思考所致,经过沉稳的思考后方能得出可行的方法。示例:一时冲动可能是勇敢,但更可能是莽撞。所谓事以急败,思因缓得。凡事三思而后行,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适用主题:摒弃贪念,知足常乐的作文立意。语出曾国藩《家书》: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姿,多欲为患害。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提出过一个快乐方程式:快乐=特质/欲望,欲望越多,则快乐越少,苦恼随之而来;欲望少了,得到的利益可能也不如他人,但心却是快乐的。天地之大,我们总要有闲逸淡泊之心才可知其广阔;当我们汲汲于利欲,眼界、胸怀自然也被局限,又谈何多得?
5、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适用主题:珍惜时光,惜取少年时等主题,2007年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本句来自晚清名臣曾国潘,释义为:天可以补,海可以填,山可以移,但过去的时间是再也追不回来的。示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那转瞬即逝、不可逆转的岁月留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机遇往往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人,倘若不抓紧时间,充实自己,你便只能看着机会溜走,在余生的懊悔中惶惶度日。
6、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
适用主题:可用于天道酬勤,如何克服生活中的惰性;天外有天,切忌恃才傲物等作文立意。2011年北京卷《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2011年江苏卷《拒绝平庸》。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没有拼爹拼脸的资本,便只能拼命。若被自身的惰性所击败,那注定将一生被人踩在脚下;而对于有才之人来说,若恃才傲物,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便容易放松自我,堕落为不学无术之人,须警醒自己:世上比你有才的人多的是,而且他们都比你拼命。
7、天下事一 一责报,则必有大失望之时。
适用主题:努力与回报,付出与坚持等话题。语出梁启超辑录的《曾文正公嘉言钞》,意思是:天下的事情如果每一件都要求回报,那么到最后一定会大失所望。示例:如果对待每件事情,都抱着急于求成的态度,一时不尽如人意的结果就会将奋斗的激情逐渐吞噬。学会怀有一颗随遇而安的心,坚信所有的付出都会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开花结果,默默灌溉埋在土里的种子,不计较眼前的得失。当寒冬逝去,暖春来临时,收获的将是一片绮丽的春红。
8、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
适用主题:正确看待逆境,保持平和的心态等主题。2016年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自我》。示例:如果遇到了一点小小的挫折就败下阵来,那人生对他来说就是苦痛的。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那有空闲的光阴。这是生活的常态,但这并不是人生的重点,何不眺望远方的理想,那么你就会发现这些都是尘埃。
9、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
适用主题:批评的技巧,交往的智慧,体恤等主题。2015年江苏卷《智慧》。语出曾国藩的书信《复吴竹庄方伯》,句意为:在大庭广众之下称赞别人的优点善行,在私下无人时劝诫别人的过错。示例: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中国父母善于前者,却拙于后者。亲友相聚,每每要上演一番父母疾言厉色,子女羞愧难当的场景,观者讪讪,不知所从。为人父母者须知,教育是心灵的触动,而不是公开的羞辱。
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

曾国藩.zip

52.14 KB, 下载次数: 101

售价: 5  [记录]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