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86|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翔哥】初心不悔:汪曾祺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9-6-21 21: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构建的桃花源
  抗战爆发时候,十七岁的汪曾祺逃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头住了几个月。在亲身体会与感受的基础之上,最早的《僧与庙》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1980才重又写成《受戒》。两部作品都有“回忆”的特性,只是到底相隔了近三十五年,对于往事回忆的角度与感受是不甚相同的,因而两篇文章的风格也不太一样。
  如若说的谨慎准确一些,实际上庙与僧算是受戒的创作素材,只是毕竟那时候的汪曾祺还是个少不更事的青年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啦对世事体会啦也还只是在偶尔悄悄探头观察两下的好奇程度。这年少的一点经历,一点“底物”,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最终酿成了受戒这醇酒。
  此前老师讲侯银匠时候曾经提过侯菊,这当家媳妇不就是王熙凤么。大作家是很喜欢在作品里头玩点典故的。所以我曾疑心这受戒是不是也沿用了桃花源的设定?到底不得而知。只是我想,这样的淳朴真诚的世界,也就大概是桃花源的真实模样了吧。
  这里的人无不善良,倒有点永不虚伪的样子(汪老一生不虚伪,可历经了最虚伪的时代,就算这样,笔下的文字还是保持着极大的真诚,真难,真好)。没有枪林弹雨,亦无勾心斗角。读罢真真像是啜饮一杯清茶,茶香氤氲,清淡宜人,不由长叹一声。这样的世界真美好,可惜永远不存在。
  格列佛来到慧骃国之后,被那个国度的风气与氛围感动的稀里哗啦,心心念念要留在那,我读完受戒,恨不得一头扎进这个桃花源,这份渴慕与热望,大抵是相同的吧。
  只是格列佛被赶了回去,我也到底隔了个次元,只好干瞪眼。
(啊呀字数不够那我就再写点东西凑字吧)
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标题是受戒,可是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并且事实上没有人受到什么清规戒律的束缚,反而有打破之的意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有何用意?
  ————————————————————————————————————
答案(一己之见):这是有必要的。作者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自由的桃花源一般的世界。通过对和尚等一众人的行为描写来补充“自由”这一设定,即在这里,不必守什么清规,这里的生活是以自己过的舒适为首要的。而正是在这样的设定下,有和尚娶妻作为铺垫,主线剧情,小英子与明海的爱情(也许只是喜欢)萌芽才不至于显得突兀而格格不入,否则,一个遵守戒律民风保守的城镇里,那样两个孩子纵使心许彼此也绝无这么直白表达出来的可能。

点评

还是写作文吧,不要乱了规矩!  发表于 2019-6-23 09:46
好久没看到这种直接写思考过程的。。耳目一新。。加点散文化的语言会更好吧  发表于 2019-6-22 18:39
机智如我  发表于 2019-6-21 22:26
写的好开心,耶  发表于 2019-6-21 21:12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