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李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翔哥】初心不悔:汪曾祺

  [复制链接]
25#
发表于 2019-6-23 17:36:22 | 只看该作者
个中况味心自知
  泰戈尔曾说:“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活在这世上。人存在的意义便是在世上找到一些值得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正如汪曾祺所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阳光的钟情。”
  然而现在的世人却好像早以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了。佛系青年稳做蒲团,小布尔乔亚精致利己主义卷土重来,自己造牢笼,自己关着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崇拜。他们好似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热爱,沉溺于虚妄之中。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坚守自己心中所热爱的人。大学毕业后笔耕不辍,坚持进行文学创作,虽名气不大,却也不悔初心。在文革动荡时代中,他坚持自己独有的若即若离的处世态度,坚守心中的道德。因为他明白“飘进生命的雨云,是黄昏时候的彩虹”,即便遭受多大困苦,也“只顾风雨兼程”。终于,在《受戒》一文发表后,名声大噪,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型。而这大器晚成何尝不是他真正热爱世界的结果?
  抑或是如沈复,陈芸夫妇,“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曲湖海茫茫“,即便生活困苦,他们也至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真正的所爱。他们不爱钱财与珠宝,却“于破筒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以”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为乐,过着无比富足的精神生活。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那些值得我们热爱的东西,只是因为心浮气躁,匆匆而过,从而错过了罢了。很多时候,在经过苦涩生活的磨砺后,很多人便俯下身子,忘记了自己生活的初心与热爱,眼睛黯淡而失去了光泽,“诗和酒上都蒙满了灰尘”。其实“诗和远方”无关金钱,无关现实,只跟内心有关。只要我们心中有热爱,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境界就会提升,才会真正的热爱上生活。
  “雪泥红爪浮生梦,个中况味心自知”愿我们人人都能品味自己人生真正的热爱。

点评

再议再议  发表于 2019-6-28 22:51
还是顾博涵有高招啊,标准的散文化记叙文写法个人觉得结尾可以添加一些更生动的描写。望采纳  发表于 2019-6-23 18:11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26#
发表于 2019-6-23 17:41:41 | 只看该作者
                                                                                             传承

       陈忠实有言:“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
       经书,使小小的家族有可以传承的精神血脉,使大大的国家有颇为深厚的文化气息。也正是经书,让我们短暂地脱离世俗和功利,迈向绵延不绝的思想长河。
       经书,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产物。但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却不止于此。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是人类文明史上独有的,它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坚守所给予的。正如汪曾祺所言,我们应做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去发现更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但在当今快捷功利的繁荣背景下,大量“碎片式”的信息抢占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人们沉迷于这些无聊无用的八卦,“鸡汤文”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又有多少人愿意在1闲暇之时品一口茶,重温名著经典,感受中华文化之深厚底蕴呢?
       诚如林清玄之言:“人应站在传统上,内心才有深刻。”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若无文明,何谈发展?文化底蕴毁掉了,国家发展得再快,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故而吾辈还须接过前人火炬,将文化世代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永不衰败。
       传承文化,不应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争取才能实现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寻得独属于自己的欢愉的,在尘世的污秽之中,文化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方温柔净土;在繁华喧嚣之中,文化为我们的心神辟得了一处空山幽谷。细品文章,感受文化之后,细酌几句真思切想,不亦美哉,快哉?
       传承文化,感受文化底蕴,更是对生命的洗礼和检阅。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得以与历史长河中的先辈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先辈笔下的人世岁月,欣赏先辈描绘的璀璨星河。在世代作家不断变化的笔风中,感受出社会的变革动荡,品味丰富多彩的人生态度,并以之反观自身,终得以取长补短,荡涤心灵。
       传承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昧地保留,它需要新与旧的碰撞,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我们诚应怀揣一颗饱含尊重的诚心,郑重地接过历代传承的文化火炬,让它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燃得更旺,更长久!
       漫漫文化征程,如一川银河贯穿始终,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而今,正是吾辈须怀着传承之心,再为中华文化添一笔绚烂生花。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27#
发表于 2019-6-23 17:50:40 | 只看该作者
       留意生活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一贯简短质朴,没有华丽的形容词。但是如水的平淡中又透着清亮 ,用朴素的语句构建出了诗一般的意境。他的散文并没有那种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目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这一切,便是源于他对于美得发现和追求。
“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在常人眼里污浊不堪的事物,在汪曾祺眼里变成了一种另类的美。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了下来。真正的美,也许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角落中,等待我们去发掘。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诗人顾城的眼中,陪伴就是那么简单。他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放进诗歌,使其变成艺术,让人重新审视生活,热爱生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生活,纯粹到极致。
能够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美,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世界美好的东西太多了,生活的苦难并不能摧残我们。相反,我们应当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一辈子跌宕起伏,面对家道中落,面对反内战,面对文革入狱,诸多不如意的遭遇接连发生,他也保持着贵族的气质,拥有着顶级的魅力,精致的格调。即使被污蔑入狱,在木心身上丝毫看不到落魄的模样。他静静地在牢狱中端坐着,不同其他被关进来的人爬的那样狰狞,腰板直挺挺得不向任何人屈服,他的精神状态非常高傲。他曾说坐牢也要有衣品,坐牢也要有坐相,不能忘记祖祖辈辈教的礼仪。这种面对生活的苦难还能处变不惊,并且不放弃自己所坚守的美,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
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总能发掘出他的美好。一时的苦难并不能掩盖美的事物,留心生活,战胜苦难,生命的彩虹终将会出现。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28#
发表于 2019-6-23 18:06:46 | 只看该作者
品味人间
        汪曾祺的文章,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很少有锋芒毕露,显眼而又高深的大标题。无论是端午节的鸭蛋,还是茨菇汤,都是舌尖上的美味。无论是《受戒》还是《大淖记事》,都是淳朴民风的写照。人间烟火,有暖有寒,尽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
        品尝过人世间百味的人很多,但能够真正懂得人世百味的人却很少。我虽然也感受过人间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往往都是按照第一反应行事。开心了,就笑一笑,然后便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伤心了,哭一哭,然后事情也自然就忘记了。真正将人世间百味尝遍还能悟的人,很少,而汪曾祺便是其一。
        民风民俗,乡土人情,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常常为人所忘却。我小时候常常在门口听见卖酒酿的吆喝声,拿了钱出去便买来一碗酒酿,美滋滋地回了家。但在现在,如此的吆喝声已经很难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喧嚣的城市中被人们听见,有关民风民俗的事,逐渐消亡……或许都只是存在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吧。
        而汪曾祺却对乡土人情与民风民俗倍加关注。在《受戒》中,和尚除了把念经当作一种职业外,其他行为都与常人一样。他们不在乎佛教的清规戒律,像常人一样喝酒、吃肉、娶妻。文中小和尚明海与小女孩英子的朦胧爱情,歌颂了人性美,赞扬了个性的解放。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用详尽的描述将端午节吃咸鸭蛋等各种习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人间百味,在乡土人情中最能体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间百味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的焦点了。人们朝着时代潮流急速向前冲,曾经的那个慢节奏值得品味的美好一去不复返。虽然人世间依旧充斥着喜怒哀乐,但是我们已经不会尽情慢下来,一步步欣赏,一步步品味了。我知道,妈妈的菜很香;我记得,曾经过年拜访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时候;我明白,当年去和别的小孩子一起嬉笑打闹的瞬间。然而,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值得品味,但是,一切都已经没了。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29#
发表于 2019-6-23 18:16: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陈蕴琪 于 2019-6-23 18:18 编辑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于相济。”
或许,你是否曾为一颗栗子的香甜而感到幸福,又为芥末的辛辣而感到痛苦,这些都是五感中的味觉所带给我们的切实的感触。我们说,人生,五味杂陈;人生,百味交合,人生不只是索然无味的水加水,亦成是盐加盐,人生,是水与盐的交融,是二者协调共生携手打造出来的一趟旅行。
余音袅袅,人世间太多的热闹,原本是想做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纵使无味,也可凭风飘,满地跑。可人生不会遗漏你,世间的百味不会忘记你,你所经历的一切,承受甜与苦,酸与辣,咸与淡,都在生命的轨道上发生着。
在这些泥沼中煎熬的人是大多数,他们挣扎,无用,他们逃跑,无果。善者寥寥,能在人生的百味中,寻得一处协调,寻得一方平衡的人太少。
在他的眼里,人间烟火,也是四方食事。痴迷于汪老笔下五味食事,他是美食家,他吃食物总是爱以舌交细味其味,许久方舍得咽下。他的人生中不定的事太多太多,在最动荡的时代生活过,被加以利用被动的生活过,你说的人间的模样,我想,他都见到过,可是,世态炎凉,人性凉薄都没能让他退却过。
于他,是在百味中,细细品味之时,独自找到了相存共生之道, 他将盐与水兑在一起,浅尝一口,笑了。他明白,共生的道理,是包容。
在你不为生活单调的滋味,喋喋不休地抱怨的时候,我想那便是包容。为人,处世,亲而有间,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那也是我们与自己的相处之道,与人生的相处之道。
若是看不清人生百味,不如先去看看尝尝舌尖百味,和汪曾祺同看到酸、甜、苦、辣、咸的风景,他爱家乡咸咸的鸭蛋。爱北京怪味的豆汁,爱草原上鲜嫩的羊肉,爱口中的一切,爱生活的一切。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对坐,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也爱百花,也爱枯叶,也爱晴天暖阳,也爱雨后寒风,也爱欣喜,也爱苦痛,爱水,亦爱盐,只是最爱水中加盐。
闲坐家中,几粒盐惊扰了杯中的白水,无妨,灯火犹可亲。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0#
发表于 2019-6-23 18:57:53 | 只看该作者
从前慢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生活也很慢,就像醇厚的窖藏,慢慢醒,慢慢品,回味悠长。
当时日的发条愈发拧紧,一切都成为了高效率的运行。我们可以坐在宽敞的城际高铁中,快速往返于两点一线间,却再也无法看清车窗外的油菜地;我们可以快速知晓每时每刻的讯息,在短视频中看见世界各处的人与事,却也失去了等待消息时期待、遐想的快乐。我们活在这样一种忙碌之中,沉浸在社交媒体的流量中,渐渐地忘记了过去的红砖白瓦,成为了车来车往中迷茫的过客。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我们被迫开足马力,却不知往哪里骑行。如果过去的生活像常青藤在蔷薇香中不急不躁地爬墙,那么现在我们活得更像牡丹,拼命地生长,只为了短暂的花季。
让一切都慢一点,静静地接受生活的冲洗,安静又淡然。
慢慢地生活着,欣赏着,像一首老歌让生命浸润其中。缓慢的节奏,带来了快频重压下的喘息。它是一种文化,洗去铅华,沉淀出光阴的故事;它更是一种态度,在那岁月的尘埃背后,细品每一个微小的感动,你会发现许多事情都值得深思。《红楼梦》、《浮生六记》都写到插花的艺术,这些本是悠慢的生活里折枝的创作。不仅用名贵花,蒲草、野莲甚至荆棘也能采入。一瓶一缸,随心所欲,一晃眼就是一个下午。插花插到风晴雨露,还将蝴蝶、昆虫坠入其间,插出神来。从前,陆羽创茶道,林清玄先生浪费时间慢慢喝茶。在兰花茶的香味中,林先生俯望着堆叠着的人欲高楼;在莲花盛开的地方,茶几边,躺椅上,栖居着清欢。慢生活的文化,带来一种美,这是一种朴素的精致。慢慢地活着,可以看见真正的人。
慢慢地活着,成就了一种生命的哲学。在风平浪静的夜晚,夏曼蓝波安在海中夜潜。他看见一条巨大的浪人鯵,没有射杀,他静静地欣赏它雄壮的美,与它做灵魂里的朋友。尽管家人万般鼓励、逼迫他去台湾工作赚钱,他仍最愿意把自己的黄金岁月消耗于海洋的劳动,陪着海洋慢慢地呼吸,重新迎接海洋的洗礼。在现实快节奏的前景面前,他宁做狂傲的海底独夫。他愿照老法子活着,飞逝的时间遇见他就化成墙上的“滴答”声,每分每秒都有印记。他是一位“遗民”,永远固执地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从前,我们慢慢地过活,而到今也可以让自己沉淀下来,静静地接受生活的冲洗,等到有一天,爬满向阳的墙。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1#
发表于 2019-6-23 19:08:08 | 只看该作者
             静待夏花,不期而遇
  “得到一本好书,我是那么快乐。”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如是说。不期而遇,总是充满惊喜。
  我想生活的乐趣在于,你安排不了它的全部,你预知不了未来。有时一本偶然的书,会让你虔诚一生去读。一件偶然的事,就这样打乱了你周密的计划。一个偶然的人,足以改变一生。
  因为避难时偶然带了一本从文先生的书。汪曾祺爱上了这个当时有名的作家,立志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了他的学生和挚友。偶然的一本书,就这样改变了他。
  但是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的汪曾祺,在上海求职,却四处碰壁。他落魄街头,无计为生。于情绪低落,几近崩溃中,他就这样遇见了沈从文书信里的那句“你手里有一只笔,怕什么!”偶然的相遇,让他从模仿《边城》中的理想纯粹,到最终成为有染尘世几缕烟的自家风格。
  沈从文因汪曾祺偶然带的一本书,成为他终生的贵人,这并不罕见。偶然的相遇,是那么不可捉摸,但它的力量却如火石的碰撞。是俞伯牙颠簸一路,在风浪平息,云开月出时,无意间拨弦一曲遇到了知音钟子期,成就高山流水的佳话。
是陆羽辗转各地,湖州避难,遇见了贵人皎然,成就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古人最惜知音,最爱品茶。而这些让后世回味无穷的金典,于其形成之初都充满了偶然。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偶然并不仅体现在不期与他人相遇,我们也要学会不期与自己相遇。汪老的文章从不刻意寻章摘句,追求华丽的辞藻。一贯白描,简短质朴。如此文字,读起来又能让人不经意间得到一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之感,这是汪曾祺的自家风格。正如他在《人间草木》中所说“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
  偶然的相遇,可不是守株待兔,也非不劳而获。没有汪曾祺对文学的热爱,哪有他立志西南联大。俞伯牙若没有坚实的感情,又怎能与劳累之时弹上一曲。陆羽若没有特别的性格,又怎会放弃科考,潜心品茶道。偶然的相遇,说的是做事少点功利心。
  愿你有所爱,静待夏花,生成夏花,终会不期而遇。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2#
发表于 2019-6-23 20:08:27 | 只看该作者
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一切苦难,皆是过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岁月无情如锋刃,她带给你疼痛,折磨,日复一日的疲倦,岁月也柔情似水,她给你热爱,阳光,四月和煦的山风,当锋刃入鞘,清澈流水打湿裤脚,便只叫人感叹,何其幸运,降临人间。
苦难的辛酸滋味是让人难忘的,而生活中的甜蜜与美好也是该长存于记忆中的,可人们总喜欢选择性的遗忘,他们只记得八月骄阳似火,却忘了一月日光温暖,他们只记得淫雨霏霏,苍穹昏暗,却忘了晴空万里,白云纯净。逐渐的,他们忘记了一切的欣喜和愉悦,他们忘记了一切的美好与珍贵,他们只记得那些悲伤与痛苦,他们的身体逐渐被这无处安放的伤痛腐蚀了,衰颓了,他们,再也走不下去了。
若是能回想起一丝甜蜜,那他们心里的苦楚,许是能被填满的吧。
便如汪曾祺先生,名誉被辱,下放改造,我们都以为他心里的苦楚几要满溢出来,可事实并非如此。日子确是苦的,可他从这无止尽的苦中,攫住了一丝甜,小心翼翼的放入口中,他将一切苦难留给过往,他的肩上不背负一丝痛苦,他的身子轻盈了,脚步稳健了,于是他叫人只能瞧见他挺拔的背影,逐渐消失在道路尽头。
再如普希金先生,他称苦难为生活的欺骗,他的心里不怀一丝悲伤与急切,他相信忧郁的日子终会过去,人生实在艰难,可真正勇敢的人的双眸从不局限于这苦难之中,他们能看到晦暗逼仄,但他们更能看到无限光明与希望而大步前行。
一切苦难都是种子,他们被掩埋,被发现,然后成长,开花,最终结出奇妙的果实,只要,愿意等待…
“我们坠落,破碎,掉入深渊,但我们终归被托起,被治愈,我们无所畏惧。”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3#
发表于 2019-6-23 20:25:01 | 只看该作者
江船火独明
    看看夜空吧,趁着群星璀璨,月光柔和。
    在远离喧嚣的郊野里,我不禁感慨穹顶的美丽。或许城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了仰望世界,又或许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寄人篱下。忽视细节,忘却自我——想要在泥沼中寻找绿叶,却身陷囹圄,无法挣脱。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几十年来的跌宕起伏,平淡的一句话便道出人生的真谛。我们可能逃不出巴黎(可能它根本就不是,只是我们一味地主观认为),但我们始终给予它敬意与爱情。
    我们大可尊敬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沉默是一种最深沉的敬意,两人之间不必建立言语的联系,却能感知到彼此。对于更近一步的敬意,便是尊重各自的存在,不互相干涉。倘若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那又与你何干?只需要坦然接受。然而,最高层次的敬意,便是彼此交融而互通有无。物为我用,而物亦物,人亦人。
    纵使世界无情,“我投入的是真情,又怎能不爱他?”——保有一颗素爱之心。“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发现一滴清晨新生的露珠,在草尖,把阳光大胆分析。诗意欣赏黄昏下的晚饭花,在红花与绿叶间,现出一丝淳朴与美丽。又或许,置身林间,在一片自然的清新中寻觅生命的律动,美好之事物,又如何能不喜,如何不爱?纵然已察天下事,独爱阶边帘下草。
    真情,真意,不如真自我。做生活的主宰,而不为生活所累,就是一种自我的人生姿态。苏轼以“皛饭”笑侃,称此不失为世间美味;清玄躲在屋舍中偷饮汽水,在打嗝后的阳光里寻找到了幸福;向来爱自制美食的汪曾祺也曾说:“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他们都是生活的舵手,驾一叶之扁舟,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活之美,生命之痛,皆已了然。参透逆旅,心怀真情,小饮清茶,慨叹释然。
    独守江船,围炉夜看,明月星辰。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4#
发表于 2019-6-23 20:47:28 | 只看该作者
美的侦探
望着窗外,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是诗人张枣的诗,很轻,很柔,却又似有许许多多的深思熟虑。能创作出这样巨大纵深而又不分古今的审美意境,张枣那清秀明媚的眸子一定看到了窗外的美吧。
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美,他们往往止步于忙碌的生活,让这个小小的围城成了自己的整个世界,那里哪有美呢?一日日的重复只增长年岁,生活的色彩却没有增长,仍是单调乏味。“生活不是活了多久,而是发现美,创造美,这种乐趣是偷不走的。”我们即使混迹尘中,也能高视物外,只需陶情杯酒,寄兴篇咏。我们,都是发现美的侦探,只愿藏名一时,尚友千古。
看看汪曾祺老先生吧,即使是在马铃薯研究站工作,他也能花费半年时间绘成厚厚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在他的眼中,生活绝不是围城一片,而是一方小小的边城,哪里都是新鲜,哪里都充满好奇与乐趣,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或是可见的朝日,或是可闻的花香,或是可感的落日余晖,或是可听的蝉噪月静,都是他眼中的美好。一如他的语言,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感谢他,发现了美,记录了美,也让人们通过这文字看到了属于他的美。
发现美,不光需要细心的观察,也需要心灵的安静。似清玄大师,与繁杂红尘中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时的平淡与宁谧。“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他便是一个莲花般的人,会因路边小草而止步,会因纯味的食物而欣喜,以一颗清静的心看世界,忙中寻静,追寻那灵魂的诗意栖息,于生活中触碰禅意,以平常心生情味,于是,平常中有不平凡,单纯中却不简单,在清净之中总有美不禁意间留下的足迹,而能够经受这寂寞与沉闷的人,沿着这些蛛丝马迹找到了它,也找回最初的纯情与快乐。
请再看一看周围的世界吧,就像浩瀚的大漠凝望变幻的苍穹,就像残破的古堡欣赏自己沉重的背影,就像壮美的山河回忆变迁的历史,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审视自己多舛的命运,那里就有美,那里都是美,那里就是美。
只因天性向往美,我们定会去寻找,去欣赏,去珍藏。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5#
发表于 2019-6-23 21:48:38 | 只看该作者
一庙人间
  无人时,去瞻南普陀寺,偏东南一隅。
  夏蝉时鸣,友人临前叮嘱——当去沿海炮台,那里有最壮阔的海涛,最昳丽的日出,也是最雄浑的遗迹。我思量许久,不顾脑后激荡而来的百年豪气,折腰于南普陀寺的馅饼。
  忽然觉得熟悉,不若徐诗人初秋驱车入山,想见满山的桂花娉婷而来,是带着乡味的闲情所致,非得九月初雨不打早桂,十月凉风撑不得晚桂的时节。倒也不知是桂花香还是桂花蜜了,丝丝入扣,层层叠叠地涌入人心,且不论风云激荡,就于一尺三树地处安稳度日。
  听遍礼忏,往来人不乏慕名而来,不乏为信仰而来。钟鼓楼外有白鸽归巢,般若池旁大禅堂有合十之声,续于细直烟火中的情绪若灰烬消散不见。有孩童嬉闹过佛陀壁画,声响就像是被谁刻意隔在了耳外,只留下不知所来的钟磬音。这钟声悠远,几经离散,几毁于战火,晚明名士池显方道,十年古刹几残灰,重建天花散讲台。于纷纭中观花开,于大悲中窥月满。方丈请灵,高唱《宝鼎赞》,再至天王殿前,后到往生堂诵经回向。召请四生六道一切孤魂,共赴法会,同沾甘露法味,永脱轮回之苦;并请诸佛菩萨莅临坛场,愍念众生,慈悲垂护。
  于堂外入口一枚素饼,是小而圆满的存在。其冰皮酥脆,是绿豆的松软裹挟侵袭了口腔。小小的馅料像是味觉的漩涡,配上耳边扬起的梵音,像是身心已游万仞。
  郭老曾尝南普陀寺素食,将香菇冬笋糅入诗句,香菇玄色而面筋素白,于温热汤水中浮沉,“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一道素食“半月沉江”将山家禅机藏入盘中,于小食中藏天地,于咀嚼中品人情。谁言庙家禅味淡,也知俗世情浓。想起汪曾祺的一枚鸭蛋与一碗咸菜茨菇汤,纸上笔墨清浅,难敌舌底鲜香百味。纷杂滋味,蹚过深山的素味,是一份自然的馈赠;煮于小火炉之上的排骨汤,是一份人情的守候;静庙缀花的素饼,是一份脱离喧嚣的思索。
  唇齿留香,口腔中若有若无的香甜,是八月海风刮不走的记忆,那便寻绿荫一处小憩。去描一幅文殊菩萨的像,许是指尖细腻残存的素饼滋味作祟,看那副慈眉善目,就像是识得了烟火气味似的。
  像是你在人间一般。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6#
发表于 2019-6-23 22:20:49 | 只看该作者
主题:传承
题目:让河流下去
钱穆先生曾说:“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或许就像穿着长袍戴着鸭舌帽的溥仪一样,这样生硬而怪诞的拼接令本国人羞愧,又使外国人失望。
若是自身的文化已经远去,传承自然是没有必要的了。但不论在宫殿的梁柱之间,瓦面之上,还是在节日的喧闹,典雅的中和韶乐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有时他们不过是几个人静静地在人们不易察觉的地方为屋顶“调脊”,有时也许是一群人在歌声之中欢唱舞蹈。但我们总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些什么,回忆起什么,抑或是发现些什么。
说他们是遗民,并非因为他们生在某个特定的时代,而是他们的身上传承了某个时代的精华。他们能够从荒芜中找到那朵鲜花,在新生的橡树林中觅得百年的古树,在灰烬中拾起一片琉璃瓦,在杨柳岸边找到古籍中的景致。他们生在当代,却又没有把自己禁锢在现代,而是从一副壮阔的画卷中思索古人的笔法,写下新的篇章。
嵇康走了,带着那一曲《广陵散》;西夏人走了,带着他们对佛经的理解。但楚国灭亡了,楚文化的神秘令人神往;唐帝国远去了,唐诗的吟诵声却不绝于耳。传承,便是文明的延续,也是文化的复兴,就像人们自古以来便热衷于寻找河流的源头一样。河流可以靠降水补充,却不能没有源头。缺少了传承,河流就断流了,两岸的生机也就不复存在,沃土也会成为沙漠,也许是文化的荒漠。人们望着土堆一样的西夏王陵,细细思索纷繁复杂的西夏文字,却未必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
而传承却也可以是一种发展。林清玄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或许就像那玉琮一样,二绳四维的宇宙观或许现在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宇宙,但其中的思想却似乎又像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拼凑起来的石块,很难严丝合缝地筑起一座塔。而面对眼前的石块,却也需要打磨,需要精雕细刻。缺少了传承,人们面对的便是这杂乱无章的石块。或许每一块都很精美,却令人无从下手。深刻的内心便正要基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千年过去了,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而贯彻始终的,确实不断的传承。它如活水一样,载着人们不断向前,使人们从中不断汲取新的源泉。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