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25|回复: 8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翔哥】初心不悔:汪曾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6-4 21:51: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李翔 于 2019-6-23 11:31 编辑

飘进生命的雨云,是黄昏时分的彩虹
——汪曾祺:初心不悔
file:///C:\Users\njyz\AppData\Local\Temp\ksohtml8780\wps1.png
家学子弟赴云南,偏科无缘翻译官
[size=10.5000pt]谈到汪曾祺,相信大多数人都并不觉得陌生,很容易就产生“美食散文家”的标签联想。或是鸭蛋和咸菜茨菇汤,或是豆腐和栗子,那些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寻常事物,透过汪曾祺的纸上笔墨,散出令人垂涎三尺的香气。汪老与我等吃货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位有文化的吃货,也就是“学术吃货”。在散文《宋朝人的吃喝》中,所引历史文献甚多,包括《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可见汪老涉猎之广。如果仅仅把汪老当作一位著名的美食作家,那可谓是大大的误解了,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此。
[size=10.5000pt]汪曾祺出生于典型的书香家庭,祖父身负科举功名,父亲汪菊生也是多才多艺。自小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汪曾祺传统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1939年,汪曾祺奔赴云南,带病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4年,严重偏科、英语和体育都补考了两次的汪曾祺因故没有去给美军当翻译官,因此没有获得毕业证书。
[size=10.5000pt]1958年,在反右斗争中,因为“份额不够”,汪曾祺被补划为“右派”,做检讨,下放劳动改造。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在马铃薯研究站工作,花费半年时间绘成厚厚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奠定了散文《马铃薯》的写作基础。
汪老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size=10.5000pt]1964年,汪曾祺供职于北京京剧团,并参与沪剧《芦荡火种》的改编。《芦荡火种》演出后,汪曾祺作为编剧之一和全体演职员被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汪曾祺在编剧领域展露才华。文革开始后,汪曾祺因曾经的“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是不久就获得了释放。江青对汪曾祺的评价是:“可以控制使用”。于是,汪曾祺就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参与样板戏创作。
[size=10.5000pt]但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文革中的价值取向并不一样。因此,后续在奉命考察全国各地并创作符合“三突出”原则的剧本时,他一无所获。1970年,天安门百万军民聚会,汪曾祺作为著名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编剧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重用”和“殊荣”,以及汪曾祺若即若离的处世态度,使他得以在文革之中保存自身,也使他在文革之后受到审查。被一挂两年的汪曾祺,在最苦闷的日子里,生产了样板戏创作的副产品——十几万字的检讨,还将《受戒》《大淖记事》这两部最具特色的代表作酝酿成形。
[size=10.5000pt]1980年,《受戒》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1981年发表的《大淖记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声名大噪之时,汪曾祺已年逾花甲。在文学界,向来有“出名要趁早”的说法,许多知名作家、诗人都是年少成名,张爱玲、冰心、曹禺这样二十出头就写出代表作的天才型作家大有人在。和他们相比,汪曾祺可谓是大器晚成。
[size=10.5000pt]大学肄业后,汪曾祺辗转多地,担任教职工作,期间笔耕不辍,创作有《鸡鸭名家》等作品,并在1949年出版《邂逅集》。1961年,下放期间,汪曾祺用毛笔在小学生作业纸上写下了《羊舍一夕》,并在1963年出版了第二部文集。在文革期间,汪曾祺精力主要集中在样板戏的集体创作。1980年以后,至1997年猝然逝世,汪曾祺每年都有作品刊发,保持着相当稳定创作质量和水平。很少有人像汪曾祺一样,沉寂了大半辈子,在最后二十年薄发前半生的厚积。
《受戒》名篇接桃源,更染尘世几缕烟
[size=10.5000pt]自废名(冯文炳)始,到沈从文(沈焕岳)、孙犁(孙树勋),汪曾祺上承其师沈从文,继续着乡土中国的诗性书写。沈从文的世外桃源“边城”展现了理想型的纯真情感,而汪曾祺在延续乡土抒情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展现同时,沾染了尘世烟火。[size=10.5000pt]《受戒》与《边城》遥相呼应,诗化小说一脉相承。
[size=10.5000pt]《受戒》故事的起源,是汪曾祺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在庵赵庄上,“荸荠庵”里的出家人,把“和尚”当作一种职业,除了念经以外,他们吃肉、娶妻、赌钱,和普通百姓并无两样。因为家里田少,出于生计考虑,明子要去庵里当和尚。在路上,他认识了邻居家的女孩小英子。他和小英子懵懵懂懂的青梅竹马之爱,如叮咚山泉般清澈透明而水到渠成。
[size=10.5000pt]“扌歪”(此字大概是作者根据方言发音自造的字,意为“挖”)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size=10.5000pt]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size=10.5000pt]——《受戒》选段
[size=10.5000pt]“重剑无锋,大巧不工。[size=10.5000pt]”汪曾祺的文字,一贯遵循白描风格,简短质朴,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并不适宜作寻章摘句之用。但是如水的平淡之中又透着清亮,用朴素的语句构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如所选文段中“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汪曾祺没有对小英子的脚印进行的修辞性装饰,却把这种“心痒痒”的感受融化在平淡无奇的文字当中。
[size=10.5000pt]《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时曾言:“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可见,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有些道理都是相通的。描写成功与否,辞藻的华丽程度并非决定性因素,而是语言风格和内容的契合,就像选文的最后一段,寥寥几笔,生机勃勃的芦花荡便跃然纸上。
故乡•小说•风俗画
汪曾祺小说在语言上充满了“中国味儿”。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最令人称道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受戒》。汪曾祺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真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小说中那青涩的爱情,让人不禁想起古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轻快活泼,就像一个梦,读到这里实在不忍心唤醒。
汪曾祺善于写人,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素朴的鲜活感,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处细节描写,这个人的模样性情就出来了。他写他的祖父,一位拘谨刻板又有点怀才不遇的老先生。一个咸鸭蛋能吃两顿。喝了酒后,这位老先生就在屋子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写他的父亲,一个心细如发的男人。母亲死后,父亲按母亲的喜好给母亲做了几箱子冥衣,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人物印象>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小说读起来的感觉,如同看一幅风俗画,如果给这些风俗画加上一些修饰词,那么可以是清新隽永、生趣盎然……
师生•挚友•沈从文
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他们都博学多思、敏感多才,二人之间有许多轶事为人津津乐道。1941年,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谈及昆明的一些人事,其中说道:“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辗转来到上海,希望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一份职业,却不料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花光了,即将落魄街头。汪曾祺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沈从文知道后,写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沈从文致信上海的李健吾,请其对汪曾祺多加关照。由于沈从文的推荐,李健吾举荐汪曾祺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汪曾祺在此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生活,并结识了巴金和黄永玉等人。
<人物印象>
一个人的成长总归离不开他的原生家庭和后天教育。汪曾祺文字里传达出的那种本真热情,包括他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与他的家世传承以及后来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影响。
吃饭•下厨•家常菜
汪曾祺先生是少有的能做会品能写的文人,他甚至可以自创菜,例如一道油条塞肉,即是独家。甚至还有一本书,总结汪曾祺先生各种谈吃的文章,名《做饭》。汪曾祺的烹饪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所以每当有港台作家或者外国汪曾祺研究者来北京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不安排来宾在宾馆就餐,而是直接让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就餐。
他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汪曾祺在《家常酒菜》中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
<人物印象>
汪曾祺的写作是怀着一颗温柔敦厚的仁慈之心,持悲悯情怀来观照大千世界。也许是源于其对生活的热爱。
人物评价
汪曾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节选)
文/新京报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我读了就喜欢,常常提起。现在要写汪曾祺了,才发现,这十个字是应该专门用在他身上的。
他写过多少草木啊,拿他这些文字,可以编一本词典,薄薄的,并不整齐划一的。这种词典不解决什么疑难,就是没事翻翻,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他对菊花不讨厌,但讨厌菊展,他觉得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的看,一朵一朵的看。
确实,很多人成天忙活的就是把美从土里揪出来,搅拌成水泥,去砌墙。汪曾祺就跟这些人着急,上火,这些人就像《茶馆》里说的,“把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
他夸沈从文的《边城》,他说是“一把花”。真好。多少人会顺嘴夸成是一朵花,可是汪曾祺知道,他老师写的是一把花。美是很多的,不一样的,美和美是在一起的,起码是互相牵挂着的,所以是,一把花。
汪曾祺是个老福尔摩斯。他是个针对美的侦探。他夸某寺的罗汉塑得好,就说有个穿草鞋的罗汉,草鞋上一根一根的草茎,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记得祖母有个小黄蜂的琥珀扇坠,很好看。晚年在宾馆,看到人工琥珀,各路昆虫齐备,甚至还有完整的蜻蜓,在一个薄薄的琥珀片里。这当然是弄死以后,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他觉得还是那个扇坠好看,因为是偶然形成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白马庙教中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
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作了呈堂证供。他是个好侦探。
其人其文
栗子(节选)
文/汪曾祺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老老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 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汪曾祺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
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
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人总要有点东西,
活着才有意义。
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
都调动出来,
倾力一搏,
像干将、莫邪一样,
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
这,才叫活着。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偶然翻到这样一段文字,心突然被电到了。我从来没跟花草说过话,也从没想过它们是温暖的。我仅仅把它们视为装饰品,而有这样一个老顽童却把它们当成了朋友。这个有爱的老头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这个荡漾着青春气息的老顽童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他用一颗赤子之心,爱着草木时光,爱着寻常日月,爱着成长中的磕磕绊绊,爱着一生的故交挚友,爱着这个大千世界。
只记花开不记年
匆忙的生活,让很多美好的东西悄然从眼前溜走,等回过神来才后悔,怎么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
而汪老的心里充满了爱,像春一样柔软的感情,让他拥有了一双神奇的眼睛,他看到的世界是温暖的粉色。他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你快来看那圆滚滚的绣球!看着他的文字,仿佛那些绣球就在眼前,那种美,使人感动,心里不禁升起难以言表的温柔。
“这些绣球显出一种充足而又极能自制的生命力。我不知道这样的豆绿色的绣球是泰山的水土使然,还是别是一种。茶馆的主人以茶客喝剩的茶水浇之,盆面积了颇厚的茶叶。这几盆绣球真美,美得使人感动。我坐在花前,谛视良久,恋恋不忍即去。别之已十几年,犹未忘。”(《泰山拾零》)
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从什么时候开始,忙碌的时候渴望拥有大把的自由时光,可是真的有了大把时光,却又不知如何处置。汪曾祺对寻常日月依然充满热爱,他有“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的闲适淡然,遇到难过的槛亦能做到“随遇而安”,他把世事看得淡然洒脱,他的人生,真可谓活得潇洒。
“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无事此静坐》)
汪曾祺热爱舞台,他更深深明白生活的魅力,即便一颗将要被搬上舞台的道具树,在他眼里也有独特的魅力。
“我爱这么搬来搬去,这种不定,这种暂时的永久。我爱这种浑然,这种认真其是,这种庄严的做作。我爱在一棵伪装的,钉着许多木条,叶子已经半干,杆子只有半爿的,不伦不类,样子滑稽的树底下坐下来,抽烟,思索。”(《道具树》)
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汪曾祺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他说:“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也许我和娘(我们都叫继母为娘)有缘,娘很喜欢我。”他的老师沈从文在他找不到工作想要自杀的时候,写信骂醒了他,还多次给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一生遇到了那么多爱着他的人,那些爱,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中,才得以让我们看到今天这样大气温爱的文字。
他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他想念自己的父亲,他记得自己每个母亲的好,他喜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暖;他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了感恩,他回到自己的小学,依然深情地欢呼: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
他写道:
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儿,心里很感伤。(《我的小学》)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我们都是那个曾经寄托着热切希望的少年,出走半生,不知何时才能重回故里。
当再踏上归路的时候,或许已两鬓斑白,物是人非。但那些留在血液里的爱,永远不灭。
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就用那平淡的文字,写出了不平淡的句子。
他说: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人之所以为人》)
他道出了人活着的意义。充满哲理的句子,并不是说教的口气,就这样娓娓道来。平平淡淡的语气,留在读者心底的是巨石入海的汹涌。
人生一世不可能记住所有撞击或蚀刻过心扉的瞬间,但忘记那段生涯的苦涩,肯定不可能比忘怀欢乐容易。
可是汪曾祺却只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
他做到了,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爱的文字,让每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内心温柔了起来。他教会我们用美的心看世界,用爱的心去生活。只要大爱不逝,山河长在,就可以随遇而安,就总会有梦。
名句积累:
1、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适用主题: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苟且,不被繁华喧嚣迷惑,保持本心等主题,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本句源自汪曾祺。时间告诉我们,生活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身陷泥泞之中,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身迷繁华之地,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适用主题:有关对家人、家的眷恋,描写乡村旧时光等立意,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14年湖南卷《闯荡/归家》。本句节选自汪曾祺的散文《冬天》:“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3、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适用主题:大国工匠,文化传承,坚守等,如2017年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语出当代作家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示例:他们照老法子工作,老法子生活,飞逝的时间一但踏进他们的空间就化成了墙上的“滴答滴答”,每分每秒都有了印记。“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让你发现有些东西不会被岁月的尘埃遮盖。
心上灯花落
①“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千载烟云,碧海苍梧常有,而不变的是那份坚守,故而有这么一段源远流长,故而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而吾辈须怀着这份匠心,再添一笔心上灯花。
②六千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虽经历了诸多分合,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独有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便是文化的坚守所给予的。不论是农耕还是游牧,石器抑或青铜,中华文化却从未为外力所中断。因为它有着最忠诚的信徒与骑士――大国工匠。
③所谓大国工匠,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溯洄。我看见他们静坐于故宫的红墙旁,修补着残缺;我看见他们踏遍神州大地,只为追寻古老的痕迹;我看见他们坚守在莫高窟,将自己献予那一场飞天的神话。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④何以为遗民?正是由于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当代人的不重视甚至于胡作非为,恰似大火烧天的烧去了。我身边的,是烧剩下的,东一处、西一处……大众往往只用双眼见证这余烬覆盖的繁华,却只有少数人,用自己毕生的力量,去寻回那一场盛世。
⑤诚如林清玄之言:“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若无文明,何谈发展?文化底蕴毁掉了,国家发展得再快,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故而吾辈还须接过前人火炬,践行这份匠心精神,让中华文化永不衰败。
⑥践行这份匠心,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亦不是一项内心观照的意识活动,它需要我们用具体的行动来落实。首先,须立足于传统美德,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使其焕发生机。其次,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故而还需你我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勿要仓促掠过这万千星辉。一如是言:“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践行这份匠心,从无止期,然走过千山万水,唯有匠心仍熠熠生辉。
⑦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唯有匠心,如一川银河贯穿始终。而今正是吾辈须怀着这份匠心,再为中华文化添一笔绚烂生花。
4、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适用主题:可用在回忆往事后进行主旨升华,如爱国情,亲情,友情等。出自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无事此静坐》,名字源自于苏轼的一首诗“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句子大意为静静地思索过往的事情,仿佛就在眼睛底下一样。行文中可用于结尾过渡升华。如: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不想再看到三十万同胞惨死于冷酷的兵器之下,我要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5、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6、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7、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8、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

汪曾祺 (1).rar

41.74 KB, 下载次数: 125

汪曾祺 (1).docx

48.91 KB, 下载次数: 25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1 21:09:45 | 只看该作者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构建的桃花源
  抗战爆发时候,十七岁的汪曾祺逃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头住了几个月。在亲身体会与感受的基础之上,最早的《僧与庙》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1980才重又写成《受戒》。两部作品都有“回忆”的特性,只是到底相隔了近三十五年,对于往事回忆的角度与感受是不甚相同的,因而两篇文章的风格也不太一样。
  如若说的谨慎准确一些,实际上庙与僧算是受戒的创作素材,只是毕竟那时候的汪曾祺还是个少不更事的青年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啦对世事体会啦也还只是在偶尔悄悄探头观察两下的好奇程度。这年少的一点经历,一点“底物”,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最终酿成了受戒这醇酒。
  此前老师讲侯银匠时候曾经提过侯菊,这当家媳妇不就是王熙凤么。大作家是很喜欢在作品里头玩点典故的。所以我曾疑心这受戒是不是也沿用了桃花源的设定?到底不得而知。只是我想,这样的淳朴真诚的世界,也就大概是桃花源的真实模样了吧。
  这里的人无不善良,倒有点永不虚伪的样子(汪老一生不虚伪,可历经了最虚伪的时代,就算这样,笔下的文字还是保持着极大的真诚,真难,真好)。没有枪林弹雨,亦无勾心斗角。读罢真真像是啜饮一杯清茶,茶香氤氲,清淡宜人,不由长叹一声。这样的世界真美好,可惜永远不存在。
  格列佛来到慧骃国之后,被那个国度的风气与氛围感动的稀里哗啦,心心念念要留在那,我读完受戒,恨不得一头扎进这个桃花源,这份渴慕与热望,大抵是相同的吧。
  只是格列佛被赶了回去,我也到底隔了个次元,只好干瞪眼。
(啊呀字数不够那我就再写点东西凑字吧)
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标题是受戒,可是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并且事实上没有人受到什么清规戒律的束缚,反而有打破之的意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有何用意?
  ————————————————————————————————————
答案(一己之见):这是有必要的。作者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自由的桃花源一般的世界。通过对和尚等一众人的行为描写来补充“自由”这一设定,即在这里,不必守什么清规,这里的生活是以自己过的舒适为首要的。而正是在这样的设定下,有和尚娶妻作为铺垫,主线剧情,小英子与明海的爱情(也许只是喜欢)萌芽才不至于显得突兀而格格不入,否则,一个遵守戒律民风保守的城镇里,那样两个孩子纵使心许彼此也绝无这么直白表达出来的可能。

点评

还是写作文吧,不要乱了规矩!  发表于 2019-6-23 09:46
好久没看到这种直接写思考过程的。。耳目一新。。加点散文化的语言会更好吧  发表于 2019-6-22 18:39
机智如我  发表于 2019-6-21 22:26
写的好开心,耶  发表于 2019-6-21 21:12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2 22:21:24 | 只看该作者
色彩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流逝,我们终将在这张白纸上留下色彩的斑斑迹迹。

生命是有颜色的,颜色是有生命的。每个人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感受,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诗人顾城曾用笔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要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诗人知道,黑色是监牢,是地狱,正因如此,他才要敢于在那黑暗中徒手挥舞彩色蜡笔。他渴望光明,渴望解放黑暗中被围困之囚徒。

汪曾祺老先生则对任何色彩都怀有敬畏之心。他曾言到:“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汪老也曾身陷黑暗,却依旧能怀揣一颗向阳的心,检讨下放被迫文学创作,巨大的外界压力,并没有将汪老击倒。飘进生命的雨云是黄昏时候的彩虹,沉寂了大半辈子,在最后20年薄发前半生的厚积,温暖的文字,总能于细微处打动读者。字里行间的希望,透着人活在世上的写意。他将人生与色彩相糅合,将己心慢火蒸馏,在生活的风尖浪口萃取出最纯美的甘霖,洒去也犹能化为碧涛。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望见过张岱那年看过的湖心亭的雪,翻开过那年徐霞客缤纷的游记,品尝过那年陆羽淡翠的茶。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生命的过程,大概是在变化莫测中,一开始充分汲取色彩,从某一刻起,我们也成为色彩,或暗淡,或明亮……

凋零是花每年一季的必经之路,不朽是万物追求的永恒。而不朽恰恰是因为被时间冲淡了颜色而不可得,顾城,汪曾祺,张岱,陆羽,徐霞客,他们的生命就是如此前行,会盛开,也会凋零,但他们的一生都已用色彩描摹出来,成就了不朽。于是乎,不论凋零或是不朽,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东边的天空染出橘红色,阳光有一次透过山河大地洒满人间,光影中,忽然明白,我们都渴望在波橘诡异的世界中,自做心底阳光,自染生命色彩。

点评

二刷  发表于 2019-10-5 23:34
这写的也太好了吧  发表于 2019-7-3 21:40
这个方向稍微改改可以应对今年的高考作文了!  发表于 2019-6-23 09:43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2 23:58:07 | 只看该作者
人间送小温
书里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诚然,此言势必囿于冷寂荒凉之境,但它清晰地道出了人于这扰攘尘世浮沉,被人间的锋利磨平勇气磨短呼吸的无奈。
到而今,人间不值得愈成为有些人的信条与座右铭。可堪生活臧否纷繁,节奏变快、舆论喧嚣、你争我斗、人心险恶。凡此种种堆砌于胸,成为淤血的痛点。
保持理智则锋芒毕露,坚守感情则流于世俗,固执己见则多方掣肘——日日冰冷月月艰辛,何以处之乎?
然汪曾祺有言,“你看,人活着,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在黑白里温柔的热爱彩色——原来如若放出眼光,在历尽千般世相后,仍会有孩子一样对“活着”纯粹的享受和憧憬。
不想那乐不抵苦云云,但看尝过生活苦涩后,仍怀几多闲情逸致于盘肴菜肉中琢磨推敲,烹一道烧小萝卜,创一品油条塞肉,细嚼慢咽,嘴角流油。端起盘子喝完汤汁时,竟是那不浮不滑、沁人心脾的甜。
你又何曾愿意脱下那具在外奔波时逞着强粉饰,实则伤痕累累的皮囊,脱去所谓清风傲骨,去做个俗人,做个贪人,贪恋人世间真正踏实美丽的东西。人间有味是清欢。当好运和理想式微,“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安适便刺激了你脆弱味蕾最需慰藉的一环。当你身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它未尝不会让你感到温暖,在那段时间里,它成为一种冲淡苦难,浸润生命的圆满。
我们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钟情与理解。在这种情愫的沉淀下,人心俗鄙、境遇辗转在开阔的胸襟下便变得平和且从容。
汪老笔下的宋侉子,混迹江湖,粗陋不堪,寄情人篱下,“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情意正酣,钱袋却瘪。“宋侉子就说一声,‘我明天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马,没影儿了。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好一个恩恩义义潇潇洒洒,俗鄙的灵魂亦能臻于心随境转的大气度,这是狭隘的心灵所不能目及的良知。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
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
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是以花值得,你值得,人间值得。
最后,很喜欢一句话,与君勉之。
“我始终坚信这日益凉薄的尘世,依旧该长存着几多坚韧的温情,折不断,浇不灭,冻不裂,烧不化。也祝你有好运气。”






点评

语言很美,但分段有些频繁,感觉有点散。望采纳  发表于 2019-6-23 13:50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3 18:06:46 | 只看该作者
品味人间
        汪曾祺的文章,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很少有锋芒毕露,显眼而又高深的大标题。无论是端午节的鸭蛋,还是茨菇汤,都是舌尖上的美味。无论是《受戒》还是《大淖记事》,都是淳朴民风的写照。人间烟火,有暖有寒,尽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
        品尝过人世间百味的人很多,但能够真正懂得人世百味的人却很少。我虽然也感受过人间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往往都是按照第一反应行事。开心了,就笑一笑,然后便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伤心了,哭一哭,然后事情也自然就忘记了。真正将人世间百味尝遍还能悟的人,很少,而汪曾祺便是其一。
        民风民俗,乡土人情,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常常为人所忘却。我小时候常常在门口听见卖酒酿的吆喝声,拿了钱出去便买来一碗酒酿,美滋滋地回了家。但在现在,如此的吆喝声已经很难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喧嚣的城市中被人们听见,有关民风民俗的事,逐渐消亡……或许都只是存在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吧。
        而汪曾祺却对乡土人情与民风民俗倍加关注。在《受戒》中,和尚除了把念经当作一种职业外,其他行为都与常人一样。他们不在乎佛教的清规戒律,像常人一样喝酒、吃肉、娶妻。文中小和尚明海与小女孩英子的朦胧爱情,歌颂了人性美,赞扬了个性的解放。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用详尽的描述将端午节吃咸鸭蛋等各种习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人间百味,在乡土人情中最能体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间百味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的焦点了。人们朝着时代潮流急速向前冲,曾经的那个慢节奏值得品味的美好一去不复返。虽然人世间依旧充斥着喜怒哀乐,但是我们已经不会尽情慢下来,一步步欣赏,一步步品味了。我知道,妈妈的菜很香;我记得,曾经过年拜访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时候;我明白,当年去和别的小孩子一起嬉笑打闹的瞬间。然而,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值得品味,但是,一切都已经没了。

点评

描写了传统民风民俗,这个方向很妙写到乡土人情很感人。 个人觉得可以改下文题,行文跟品味人间呼应得不够,文章全在讲乡土人情。望采纳  发表于 2019-6-23 18:19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3 06:17:15 | 只看该作者
发现美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国,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上。”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天国的气息。
      美是无处不在的,留心观察,细品深味,溪岸边那渺小得不起眼的蔓花生,端详之下是如此惊艳;那朴实无华的杂草丛,杂乱中透露着一种不羁的野性美;中药虎尾轮平平时只看它弯弯曲曲的根茎,没想到它的花竟也如此柔美……
      其实发现美是容易的,仅需用心体会,每天都能开出似锦繁花。然而造化却常常为庸人设计,世人大抵疲于奔命,日子粗糙得过,舍不得停下来嗅一嗅每顿饭菜的清香,更别说去体味美景、美人、美情,日复一日,渐感空虚。
      我想说:何不静下心来,看看身边那些细小而美好的事物?
      不禁想起汪曾祺——一位针对美的侦探,想到他“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澄澈内心。他曾夸寺院的罗汉,就说有个穿草鞋的罗汉,草鞋上一根一根的茎,都看得清清楚楚。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木桶,也逃不过他审美的慧眼:“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是啊,发现美可以如此简单。
      曾几何时,我的一位朋友用《金蔷薇》的笔调给我写了一张贺卡:“冬天,何不到杭州天堂的西湖小径上走走,你知道吗,那儿有全中国最好看的霜!”我惊住了,生活中,有多少人曾经留意过霜的区别,而霜又怎样会存在区别?相信,这霜是存在的,发现它的过程是无价的。
      只要我们一用心,定能欣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的情境,感受“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的美好。阳光微醺,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一睁眼,周围明朗开阔,真教人想要翩翩起舞。
      用心、细心、耐心地去发现美吧,去和生命对话,收获生命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愿我们都能敞开心扉,迎接美好,像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奔向美丽的远方。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2 21:47:09 | 只看该作者
                                                                      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如果说美是一首精美的小诗,那么生活便是诗中最悠长的短句,给美下了一个很好的结论。总能以温柔的口吻,向你娓娓道来它的韶润迷人,给最爱美得你,送来阵阵慰藉。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紧凑的人生仿佛置身于飞速的列车中,即使绝美景色,于眼前也不过一闪,还未来得及回味,便已抵达生命的终点,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应步履从容,逢时遇景,拾翠寻芳,勘探心灵的更高维度。
  饱满情趣的灵魂,即使平淡不奇的生活,也饰弄的诗意盎然。诗意的人生,在我看来,是高雅,脱俗,富有想象力的。纵然喝酒,必温得一壶月光下酒,没有同伴,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落入俗套,喝出酒仙的境界。诗意的人生当是如王摩诘一般,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树木悟菩提;亦或是似王羲之一样,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可如今我们暗淡了双眸,衰颓了想象。建几所样式怪异的公寓,便美名其曰:地球村;寻一处草地,便冠冕堂皇道:东方绿洲。稀缺了想象,浮于表面就成为了如今审美的姿态,世间再难有“温一壶月光下酒”的趣味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以诗意入生活者,在生活的点滴里,寻得点点的趣味,纵然不如大喜大悲,浓烈之于心头横行,却如一口春茶,平淡若无,但长久回甘。倘有一日,我真的跌入谷底,低进泥土,想得如此之多的乐趣,收获满心的感动,也自然不会有舍生活而去的念头了。
  逢时遇景,拾翠寻芳,找到一处风景,便用一只琉璃盒子盛装,等到我们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揭开盒盖,扑面而来的诗意韵味,足以使我们老有慰藉。最重要的是富有一颗如儿童般的想象力,在有限的物质中,编织无线的光景,“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即使生活真的不如意,也能有砥砺前行的动力。
  何不将诗酒猖狂,歌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点评

东方绿洲,,,  发表于 2019-6-23 18:48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推荐
发表于 2019-6-22 00:47:39 | 只看该作者
细品深味
    有话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美轮美奂的珍稀宝物也是由随处可见的平常物质所组成的。而我们就如同古玩城中赌石的人一样,都试图在看似平凡无常的石头中找出宝物出来。
    那汪曾祺定是位资深的赌石家了。他生活在艰苦的年代,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冀与信念和他发现美的眼睛。同一般文人比起来,他似乎更有着一层人间的烟火气息。
    汪曾祺在《家常酒菜》中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他是少有的能做会品能写的文人,甚至可以自创菜。每每有港台作家和外国研究者来访,文联总会安排他们直接在汪曾祺家中就餐。
    生活中的美总是会隐藏在稀疏平常的日常之中,而他们就如同影子一样总是藏在阴暗处,而被我们所忽略。“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就算是再阴沉的梅雨季节里,也会有艳丽鲜红的牡丹盛开其中。也许沾满细雨的绿叶遮蔽了它,但生活的美好定会从中溢出。
    可随着高楼们拔地而起,公路们绵延千里,似乎生活的土壤也在远离。再也没有柔软的田埂可以留下一串脚印,也许也没有人会愿意低下头留意脚下的脚印了。似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的眼睛更难发现身边的美好。诚然丑陋的事物总是更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它们如同无情的雨水将蚂蚁洞口包围其中,让人们无处可逃。
    那和不如慢下脚步呢?人生的旅途,有磨难,有风景。可若车速太快,我们便就会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了。“慢慢走,欣赏啊!”
   “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被关进过牛棚,曾吃不饱饭,也曾设想过了结自己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一切之后,雷雨过后彩虹当天之后,他写出了这样朴实而动人的文字,这大概就得益于他对于生活的细细品味吧,也许它也曾苦涩难熬,但是美好总不会缺席。
    如今,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争鸣远去了,温饱住宿也已成了过去式。物质富足但精神空虚的我们缺少了对于生活的欣赏与品味,似乎也少了一份活在世间的潇洒。
    美丽的牡丹就在绿叶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呢。

点评

美丽的牡丹就在绿叶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呢——美丽的牡丹就在绿叶中,等着我们去细品深味呢! 可以稍作点题!  发表于 2019-6-23 09:45
赌石人的确让人眼前一亮,牡丹一句是用典吗,望明示  发表于 2019-6-22 21:01
生活中的美那一段缺少衔接  发表于 2019-6-22 20:59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3#
发表于 2019-6-21 22:20:11 | 只看该作者
万物静观皆自得
  汪曾祺说他喜欢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可以观照万物,对于人间充满盎然的兴致。静心观看,生命的趣味就油然而生了。

  静心思考,我们有多久没能静下心来品一杯茶了呢?静坐桌前,泡上一杯西湖龙井或是敬亭绿雪,温杯,洗盏,看茶叶漫舞,细抿一口,既温润了嗓子,也沁透了心田。从茶里品出的味道或甘或苦,但那份从容不迫,那份坦然自得却很难有人再品出了。

  “别打啊,苍蝇在搓它的手、它的脚呢!”静心观看,那惹人烦恼的苍蝇亦有它可爱的一面。试想,一个老人,盘腿坐在桌前,看见品尝食品的苍蝇,他并不生气,反而玩世不恭地,像一个孩子一样,静静看它。你敢说这不是静观所带来的盎然情趣?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尘世喧嚣,让人心绪不宁,从容难得。我们只讲效益,讲速度,讲利害,我们评判事物的角度过于单一。我们坐上车说:“快点,再快点!”眼睛一闭一睁,确实到了目的地,可是风景也模糊了。当我们不再能静静欣赏,生命中的风景也就一样模糊了。  

《绝缘倒计时》中说:“拖慢时间脚步的,是真正的生活。”何为真正的生活?就是静下心来的生活。去像惠特曼一样闲步,附身观察夏日的草叶;像茶圣陆羽一样,坐看故乡的西江水;像张岱静观“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月黄昏”。静心,是生活的开始。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唯有静心,能收获一份真心,一份烂漫,唯其因为有静,才能摆脱烦恼。我敢说,那深夜里焦急地大吼大叫的人,那路上拼命按喇叭的人,心里一定有很多难过有忧愁吧。静心之人任何时候都有着情调与浪漫,正如丰子恺“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管他世间如何纷扰,我只管静看,静思,我有我自己的智慧。

  只是在人生的起落间,能保持这样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远超过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汪老在静中找到的盎然趣味也在一直启发我们: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静心观赏,就一定能找到趣味,一定能欣赏生活。

点评

好的我下次注意……暴发户心态的作用,谢谢……  发表于 2019-6-27 23:19
语言优美生动,行文流畅,名言积累有佳运用自如。读完后感觉写得太好了,真是自愧不如,小建议是把名言穿插在说理之中,不要全提前。望采纳  发表于 2019-6-23 13:55
有5段事例名言凸前,弱化了说理!  发表于 2019-6-23 09:47
事例论证连贯挺流畅的,感觉引用的很多是不是读起来有点枯燥些  发表于 2019-6-22 18:34
我挺喜欢这样的文字,有点羡慕  发表于 2019-6-21 23:25
文学开篇,创设情境,社会反例以及所给素材的运用都很灵活  发表于 2019-6-21 23:24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4#
发表于 2019-6-21 23:05:46 | 只看该作者
釜中食,食中世
   如果说,相思是一种病,我对食物的相思,道不尽。
   我是极爱食物的。汪曾祺笔下的端午鸭蛋。吃的是艺术,看的是人间真情。一如小小的《随园食单》,写尽了人间百味,无人不能惊叹,天上神仙的佳肴尽数散落人间。汪曾祺的眼中,袁枚的眼中,世界的百味,自己的百味。
   “四方食事,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都说,人间有味是清欢,食之有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色彩。端午的鸭蛋,外壳洁白而坚硬,香味却止不住地外溢,咸咸的蛋白包裹着鲜黄而硕大的心。生活的表面是一片纯白,如高楼之上,俯视众生。上帝视角的我们,看见了,尘世繁华与平静。这样的平静极易被打破,只在你触到泥土,踏过社会的门槛。世间的黑暗裹挟着光明,而光明又裹挟着黑暗。越是长大,越是看得见现实与童话的残酷区别。于是我们得到了食不尽的愁思,食不尽的恼怒。许多时候,幸福来的太迟,救不了一颗被黑暗侵蚀的心。
   并不是日日的餐点都是满汉全席,大多数人还是要过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清淡小菜,白米黄面,成了我们一天的主食。再好的食物也会吃腻,只能,把一顿美食当成了延续几日的淡淡留念,在清淡的食物中尝出美好的回忆。毕竟,人生是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大风大浪,大富大贵,不过是平平淡淡中星星点点抹不去的回忆,总是要从中解脱的。月光泻地,拾不得。我们应当做的是享受每一份清欢,努力适应从早到晚的清淡,静观花开花落,一世繁华。
   怕的是,不食人间烟火。我只想成为那颗软软粘粘的汤圆,于大杂烩中沉沉浮浮,于清汤中染得一身香甜。
   所以说,“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准备好了再下锅。”许许多多的食,掩没在急急忙忙之中。囫囵吞枣,八戒吃人参果那般,并不是不好。重要的是吃得进,放得下。对我所食过的一切,不后悔,便尝到了生命的满足。
   活的自如,去的潇洒,静观世界,何事重于食?

点评

写作有时不可以完全用逻辑来衡量。  发表于 2019-6-23 09:49
诗化的语言很棒!  发表于 2019-6-21 23:18
大概应该接“那么我对食物,已经病入膏盲”  发表于 2019-6-21 23:16
有些看似高端的句子其实毫无逻辑可言,比如第一句,如果相思是一种病,这显然是假设,假设的内容跟结果根本就没有关系  发表于 2019-6-21 23:14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6#
发表于 2019-6-22 21:16:41 | 只看该作者
淡中有味
  “世间最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单单是那一抹不经意划过的平淡,能如一地甘霖滴入池塘,静静的漾起千层涟漪,在心底掀起最质朴的感情。
  这一抹平淡却也难寻。在一个五颜六色的时代,声色车马的浓艳铺天盖地,原有的那一抹淡然在喧嚣中销声匿迹。悠悠悬在澄蓝天的一抹游云,是人心底深藏着的平淡。快节奏的生活却像龙卷风,呼啸着将流云吹散,将池水翻涌。心灵的树木在狂风中颤抖,心灵的枝条在风中凌乱。那惬意的和风呢,为什么只有急速驶过的生活?那沁鼻的花香呢,为什么只有金钱的铜臭?那心中的平淡呢,为什么只有无果的急躁?霓虹灯的炫目,让我们忘却了心中的平淡,萎靡着,瘫做一团,让生命妥协于时光,让灵魂无处可依。
  平淡,就是独坐溪边,“木叶阴中听鸟语,荷花香里下鱼钩”的惬意;是走过初春田边,“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的闲适;是在小园中开一番天地,看“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的喜悦。平淡,是龙树菩萨在困顿之时,揉下的睫毛,看似遥远,却近在身边;是赵州禅师约人去喝的清茶,囫囵无趣,细品有味。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口的花坐一会。他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久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重的修饰,心中的感动就这样在汪曾祺先生笔下缓缓流出。白描,被汪老用的炉火纯青。他的平淡,是一汪清澈的池水,纯净到一眼望到底,但这一池水,包含了世间的万物,海纳了人间的百味,池底放光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生活的真平淡。平淡如黑白,相互恋爱,相互朝圣;淡然如静坐,在心如止水的静坐中,一日当两日。
  心中的平淡,拉近了和自然的距离。惠特曼,以平淡的心境,平淡的品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草叶集》。最深入的平淡,就是新生草叶的绿色,就是静静在天空漾开的蓝色,就是秋日果园中待摘的耀眼红色。行走在乡间路上,自然的平淡让他深深融入一粒沙,潜入一朵花,嵌进一声百灵鸟。淡中显奇的生之秘境着实让他受益良多。自然的平淡,让他面对低谷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着一朵花,望向一棵树,登上一座山,自然的平淡便会将他心中的苦闷化解,自然回甘。
  不妨细择一枝平淡,将它别在岁月衣襟上,让它淡然而有味,平静而显奇。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7#
发表于 2019-6-22 21:16:57 | 只看该作者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子美满怀敬佩与欣赏地望着王宰的画卷,如是叹道,对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称赞不绝。
    王宰对其画作的精雕细琢,像极了我们今日所说的“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是有灵气的生命体。
    然而,时代浮躁,物欲横流,人心惶惶,匠人精神的缺失,让部分“中国制造”成为低端粗糙的代名词。这红尘,太深太乱太锦簇;这人世,总凉总变总艰难。还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陪孩子或是弟弟妹妹,拼出一张完整的拼图?那就更别提让他们在一件事情上,耗费几天、几周、几月、几年的时间了。
    《了不起的匠人》中说:“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总有那么一群人,拿着自己一辈子都在用的工具,做着自己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却每时每刻每日,都从中获取无与伦比的欣喜与满足。在故宫修复人员的身上,我们看到“择一事,终一生”的责任心。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无论红尘喧嚣,他们的内心始终静如太湖。
    我们会惊叹于博物院中陈列的修复后的文物,会沉浸于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会震惊于比原比例缩小了整整81倍的全榫卯结构的天坛祈年殿……汪曾祺曾言“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走,让你觉得很多事情都值得深思”。此言得之。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你可知东坡笔下“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是何风景?不如去看看《富春山居图》。“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黄公望笔笔用心,处处推敲,才完成了这幅巨作。
    雪莱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静默的”,即使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可艺术中蕴含的道理却殊途同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静心使之,匠心独具,金石可镂。

点评

大哥 你写的也太好了,献上我的膝盖  发表于 2019-7-4 22:25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9#
发表于 2019-6-22 22:11:00 | 只看该作者

热爱生活

“我们应撕开生活外层的布,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一束阳光的倾泻,一湖秋水的静谧”别让世俗的眼光阻挡我们对生活之美的追求,让我们诗意的和世界和自然相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罗曼罗兰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为生一度,难道不应该将生活过出你想要的样子么。活在当下,把握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每一天份的美好都一笔一画记录下来,待到“天地有万古,此生不再得”时,不免为时已晚,亦有许多遗憾徒然留存于己心之中,不得舒缓。

《小窗幽记》说得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随着技术爆炸和科学理论不断发展,慢生活已不再,“一个试图将一天住出一年的诗意,一个却将一年住出了一天的苟且”租客心态似乎已如病毒般蔓延于世,人们仿佛都已沉溺于声色车马,执着于追名逐利渴望升迁。已经全然忘记的身旁的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忘记停下自己的脚步,为他们做一些小事,为生活创造一点新意。

正如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写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如何才得一副清凉散,使得天下之人人人解醒。热爱生活,即是一剂良药。

热爱生活,就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汪老所言:“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即使身处泥泞,也要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即使身迷繁华之地,也要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中辟一处空山幽谷。有些人认为我们已无法达到古人那般境界过诗意的生活,而在我看来,只要用心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所在,那斜坡上的杂花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敢说“我拥抱荆棘恰如你拥抱鲜花”的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将热爱生活变成一种常态,即使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热爱生活吧,不为永生,不为苟活。

点评

“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如何才得一副清凉散,使得天下之人人人解醒。”此句源自《小窗幽记》,而非《围炉夜话》  发表于 2019-6-23 10:31
题目很low,暴发户心态!  发表于 2019-6-23 10:25
我觉得你跟我一样,有暴发户心态,什么材料都往上写  发表于 2019-6-22 23:49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1#
发表于 2019-6-22 22:38: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侯雅馨w 于 2019-6-22 22:43 编辑

一勺五味人生

    四川有夹沙肉,以豆沙的软糯甘甜中和臀尖肉的咸香油腻;杭州有龙井虾仁,以茶的清香甘醇搭配虾仁的剔透脆嫩。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中国各大菜系都善用味觉的冲击碰撞出别样的风味。
    汪曾祺先生有本谈吃的散文集曰《五味》,细品五味,水至淡,盐得味,相融相辅,别有鲜香于其中。我们掌勺人生,亦是调和五味纷呈于其中。
    烩一勺酸甜苦辣咸,是万物生味的必经之路。《国语》中曰:“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若使音乐生律,万物生色,美食生味,则须求一“和”字,使得不同音调音色相融,使得不同明暗色彩混合,使得不同食材调料,于一口锅中相渗透,相渲染。
    中国人讲究调和折中,掌这一勺人生,亦如此。总是要在舌尖发烫,汗水淌过额间时,才会明白辣的滋味;总是在口中干涩,泪水夺眶而出时,方能领会苦涩之味。此后,便能对此五味的纷呈泰然处之,方能体会甜意沁入舌尖的欣慰。于此五味调和,亦调出人生况味,平和之味,方能捧一杯淡茶,“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
    我们身处于此,亦扮演着五味之一的角色。《三国志》中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于相异”。人各有长,若五味,文明亦有所长,若五味。一盘清水卤肉,淡而乏味,配之以酱油、花椒油、醋与蒜,只轻轻一蘸,飘香四溢,入口是便具香麻之感。有时,我们作那清水卤肉,有时,我们作那蘸料。物各有性,人亦是如此,与不同环境,更是呈现出不同的个人。所以,不若多一点尊重包容,多一些协作共赢。
    汪曾祺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人间烟火,亦不过是一碟小菜,一碗羹汤。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安和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若食事,须是五味调和纷呈,才是绝佳滋味。

(想用汪曾祺来写今年高考题来着……感觉写议论文还是缺少那种层次性,递进深入的感觉,好僵硬……_(:з」∠)_还是菜啊

点评

翔哥说五味人生可能是算跑题,不过这并不是高考,而且写文章巧妙利用高考题干,有点机智  发表于 2019-6-22 23:43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2#
发表于 2019-6-22 23:0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何睿 于 2019-6-22 23:07 编辑

待踏马蹄清夜月

“膿肥甘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如常。”淡非无味,而是意味深长;淡非忘却,而是不为所缚;淡非浅薄,而是意蕴隽永。为官,为文,为人皆如此。

为官而清者,莫过陈仲微。嘉泰年间,微调莆田令,时岁凶,饥民作乱。有诵微于当路,密授以荐牍,微受而藏。其家负租,竟逮其奴。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不敢私。

为文而清者,莫过汪曾祺。喜欢他的一本书,名为《人间草木》。犹记得这么一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没有惊涛骇浪的壮阔,亦没有画栋飞云之华饰。有的,仅仅是高邮咸蛋的朴素或是蚂蚁搬家,雨滴拍打的雅致。

不独中国如此,日本之诗也自得其质。不论是松尾芭蕉的“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还是夏目漱石的“时雨纷纷落不停,泥猫睡死于佛经。”都让人感到日本之诗,很轻,很薄,半透明的,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儿。非唐非宋,也非中国近代的白话诗。平静,恬淡。此便是为文而清者。

天光云彩的大自然里,刻录着快乐的密码,流淌着诗意的华韵。在瓦尔登湖畔,住着那么一个人,他身材不高,却有着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与庄重的态度。从他深邃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蓝色的宁静与看淡世俗的睿智。他在丛林中漫步,欣赏着湖畔变幻的美景,思考着生命之于世界的意义: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宇宙的真谛和无上法则。

秋阳杲杲,叠翠流金。陶元亮轻抚过他刻的卷草纹,走向院外。院外,没有华美的鸱尾,只有粗陋的炊烟;院外,没有褒衣博带,华袿飞髾,只有短褐穿结,铁锄篝耕。院外,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有榆柳成荫,闲趣自然。院外,是东篱,院外,是南山。院外,是他的桃花源。在不必思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亦不必虑山河破败,民生凋敝;路有饿古,田无粒粟。终可致庄子所言的“吾将曳尾于涂中”。

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席,斗星时隐时现,人工自然,仍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漫赏春光,留水恋山”春冬之载,夏秋之余。花未盛开,夏气未褪。红浸垂叶,不及凋零,求一方净土,度一生悠然。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