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高考革改 何以作文章

标题: 【翔哥】初心不悔:汪曾祺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翔    时间: 2019-6-4 21:51
标题: 【翔哥】初心不悔:汪曾祺
本帖最后由 李翔 于 2019-6-23 11:31 编辑

飘进生命的雨云,是黄昏时分的彩虹
——汪曾祺:初心不悔
file:///C:\Users\njyz\AppData\Local\Temp\ksohtml8780\wps1.png
家学子弟赴云南,偏科无缘翻译官
[size=10.5000pt]谈到汪曾祺,相信大多数人都并不觉得陌生,很容易就产生“美食散文家”的标签联想。或是鸭蛋和咸菜茨菇汤,或是豆腐和栗子,那些生活中平淡无奇的寻常事物,透过汪曾祺的纸上笔墨,散出令人垂涎三尺的香气。汪老与我等吃货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一位有文化的吃货,也就是“学术吃货”。在散文《宋朝人的吃喝》中,所引历史文献甚多,包括《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可见汪老涉猎之广。如果仅仅把汪老当作一位著名的美食作家,那可谓是大大的误解了,他的才华远不止于此。
[size=10.5000pt]汪曾祺出生于典型的书香家庭,祖父身负科举功名,父亲汪菊生也是多才多艺。自小的家庭教育,培养了汪曾祺传统文学、书画、音乐等方面的艺术素养。1939年,汪曾祺奔赴云南,带病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44年,严重偏科、英语和体育都补考了两次的汪曾祺因故没有去给美军当翻译官,因此没有获得毕业证书。
[size=10.5000pt]1958年,在反右斗争中,因为“份额不够”,汪曾祺被补划为“右派”,做检讨,下放劳动改造。1961年,摘掉“右派”帽子的汪曾祺在马铃薯研究站工作,花费半年时间绘成厚厚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奠定了散文《马铃薯》的写作基础。
汪老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size=10.5000pt]1964年,汪曾祺供职于北京京剧团,并参与沪剧《芦荡火种》的改编。《芦荡火种》演出后,汪曾祺作为编剧之一和全体演职员被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汪曾祺在编剧领域展露才华。文革开始后,汪曾祺因曾经的“右派”问题被关进“牛棚”,但是不久就获得了释放。江青对汪曾祺的评价是:“可以控制使用”。于是,汪曾祺就在这样的政治压力下参与样板戏创作。
[size=10.5000pt]但他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文革中的价值取向并不一样。因此,后续在奉命考察全国各地并创作符合“三突出”原则的剧本时,他一无所获。1970年,天安门百万军民聚会,汪曾祺作为著名样板戏《沙家浜》的主要编剧被邀请登上天安门城楼。“重用”和“殊荣”,以及汪曾祺若即若离的处世态度,使他得以在文革之中保存自身,也使他在文革之后受到审查。被一挂两年的汪曾祺,在最苦闷的日子里,生产了样板戏创作的副产品——十几万字的检讨,还将《受戒》《大淖记事》这两部最具特色的代表作酝酿成形。
[size=10.5000pt]1980年,《受戒》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1981年发表的《大淖记事》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声名大噪之时,汪曾祺已年逾花甲。在文学界,向来有“出名要趁早”的说法,许多知名作家、诗人都是年少成名,张爱玲、冰心、曹禺这样二十出头就写出代表作的天才型作家大有人在。和他们相比,汪曾祺可谓是大器晚成。
[size=10.5000pt]大学肄业后,汪曾祺辗转多地,担任教职工作,期间笔耕不辍,创作有《鸡鸭名家》等作品,并在1949年出版《邂逅集》。1961年,下放期间,汪曾祺用毛笔在小学生作业纸上写下了《羊舍一夕》,并在1963年出版了第二部文集。在文革期间,汪曾祺精力主要集中在样板戏的集体创作。1980年以后,至1997年猝然逝世,汪曾祺每年都有作品刊发,保持着相当稳定创作质量和水平。很少有人像汪曾祺一样,沉寂了大半辈子,在最后二十年薄发前半生的厚积。
《受戒》名篇接桃源,更染尘世几缕烟
[size=10.5000pt]自废名(冯文炳)始,到沈从文(沈焕岳)、孙犁(孙树勋),汪曾祺上承其师沈从文,继续着乡土中国的诗性书写。沈从文的世外桃源“边城”展现了理想型的纯真情感,而汪曾祺在延续乡土抒情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展现同时,沾染了尘世烟火。[size=10.5000pt]《受戒》与《边城》遥相呼应,诗化小说一脉相承。
[size=10.5000pt]《受戒》故事的起源,是汪曾祺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在庵赵庄上,“荸荠庵”里的出家人,把“和尚”当作一种职业,除了念经以外,他们吃肉、娶妻、赌钱,和普通百姓并无两样。因为家里田少,出于生计考虑,明子要去庵里当和尚。在路上,他认识了邻居家的女孩小英子。他和小英子懵懵懂懂的青梅竹马之爱,如叮咚山泉般清澈透明而水到渠成。
[size=10.5000pt]“扌歪”(此字大概是作者根据方言发音自造的字,意为“挖”)荸荠,这是小英最爱干的生活。秋天过去了,地净场光,荸荠的叶子枯了,——荸荠的笔直的小葱一样的圆叶子里是一格一格的,用手一捋,哔哔地响,小英子最爱捋着玩,——荸荠藏在烂泥里。赤了脚,在凉浸浸滑滑溜的泥里踩着,——哎,一个硬疙瘩!伸手下去,一个红紫红紫的荸荠。她自己爱干这生活,还拉了明子一起去。她老是故意用自己的光脚去踩明子的脚。
[size=10.5000pt]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
[size=10.5000pt]……
[size=10.5000pt]英子跳到中舱,两只桨飞快地划起来,划进了芦花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
[size=10.5000pt]——《受戒》选段
[size=10.5000pt]“重剑无锋,大巧不工。[size=10.5000pt]”汪曾祺的文字,一贯遵循白描风格,简短质朴,没有华丽的形容词,并不适宜作寻章摘句之用。但是如水的平淡之中又透着清亮,用朴素的语句构造出诗一般的意境。如所选文段中“明海看着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乱了。”汪曾祺没有对小英子的脚印进行的修辞性装饰,却把这种“心痒痒”的感受融化在平淡无奇的文字当中。
[size=10.5000pt]《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学诗时曾言:“我看他《塞上》一首,内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可见,无论是古文还是今文,有些道理都是相通的。描写成功与否,辞藻的华丽程度并非决定性因素,而是语言风格和内容的契合,就像选文的最后一段,寥寥几笔,生机勃勃的芦花荡便跃然纸上。
故乡•小说•风俗画
汪曾祺小说在语言上充满了“中国味儿”。他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
他最令人称道的作品是短篇小说《受戒》。汪曾祺将那种晶莹剔透、充满着纯真的爱情领入了诗的境界。小说中那青涩的爱情,让人不禁想起古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轻快活泼,就像一个梦,读到这里实在不忍心唤醒。
汪曾祺善于写人,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素朴的鲜活感,往往就是那么一两处细节描写,这个人的模样性情就出来了。他写他的祖父,一位拘谨刻板又有点怀才不遇的老先生。一个咸鸭蛋能吃两顿。喝了酒后,这位老先生就在屋子里大声背唐诗,“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他写他的父亲,一个心细如发的男人。母亲死后,父亲按母亲的喜好给母亲做了几箱子冥衣,单夹皮棉,四时不缺。
<人物印象>
在中国当代作家中,汪曾祺的小说读起来的感觉,如同看一幅风俗画,如果给这些风俗画加上一些修饰词,那么可以是清新隽永、生趣盎然……
师生•挚友•沈从文
沈从文是汪曾祺的老师。他们都博学多思、敏感多才,二人之间有许多轶事为人津津乐道。1941年,沈从文给施蛰存写信,谈及昆明的一些人事,其中说道:“新作家联大方面出了不少,很有几个好的。有个汪曾祺,将来必有大成就。”
从西南联大毕业后,汪曾祺辗转来到上海,希望通过熟人介绍找到一份职业,却不料连碰钉子,手头仅有的一点钱也花光了,即将落魄街头。汪曾祺情绪异常低落,甚至想到自杀。沈从文知道后,写信责骂他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里有一支笔,怕什么!”沈从文致信上海的李健吾,请其对汪曾祺多加关照。由于沈从文的推荐,李健吾举荐汪曾祺到私立致远中学任教,汪曾祺在此过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生活,并结识了巴金和黄永玉等人。
<人物印象>
一个人的成长总归离不开他的原生家庭和后天教育。汪曾祺文字里传达出的那种本真热情,包括他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与他的家世传承以及后来所受的教育,息息相关。当然这也离不开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影响。
吃饭•下厨•家常菜
汪曾祺先生是少有的能做会品能写的文人,他甚至可以自创菜,例如一道油条塞肉,即是独家。甚至还有一本书,总结汪曾祺先生各种谈吃的文章,名《做饭》。汪曾祺的烹饪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所以每当有港台作家或者外国汪曾祺研究者来北京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不安排来宾在宾馆就餐,而是直接让客人在汪曾祺的家中就餐。
他有一手精湛的烹饪手艺,拌荠菜、烧小萝卜、塞肉回锅油条,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说:“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
汪曾祺在《家常酒菜》中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
<人物印象>
汪曾祺的写作是怀着一颗温柔敦厚的仁慈之心,持悲悯情怀来观照大千世界。也许是源于其对生活的热爱。
人物评价
汪曾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节选)
文/新京报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两句诗是马一浮的,我读了就喜欢,常常提起。现在要写汪曾祺了,才发现,这十个字是应该专门用在他身上的。
他写过多少草木啊,拿他这些文字,可以编一本词典,薄薄的,并不整齐划一的。这种词典不解决什么疑难,就是没事翻翻,让你觉得随身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他对菊花不讨厌,但讨厌菊展,他觉得菊花还是得一棵一棵的看,一朵一朵的看。
确实,很多人成天忙活的就是把美从土里揪出来,搅拌成水泥,去砌墙。汪曾祺就跟这些人着急,上火,这些人就像《茶馆》里说的,“把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
他夸沈从文的《边城》,他说是“一把花”。真好。多少人会顺嘴夸成是一朵花,可是汪曾祺知道,他老师写的是一把花。美是很多的,不一样的,美和美是在一起的,起码是互相牵挂着的,所以是,一把花。
汪曾祺是个老福尔摩斯。他是个针对美的侦探。他夸某寺的罗汉塑得好,就说有个穿草鞋的罗汉,草鞋上一根一根的草茎,都看得清清楚楚。
他记得祖母有个小黄蜂的琥珀扇坠,很好看。晚年在宾馆,看到人工琥珀,各路昆虫齐备,甚至还有完整的蜻蜓,在一个薄薄的琥珀片里。这当然是弄死以后,端端正正地压在里面的。他觉得还是那个扇坠好看,因为是偶然形成的。“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白马庙教中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
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作了呈堂证供。他是个好侦探。
其人其文
栗子(节选)
文/汪曾祺
栗子的形状很奇怪,像一个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长了长长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围着长了一圈,一颗一颗紧挨着,很团结。当中有一颗是扁的,叫做脐栗。脐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没有什么两样。坚果的外面大都有保护层,松子有鳞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涩的外皮,这大概都是为了对付松鼠而长出来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壳很不好剥,里面的内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篮里,挂在通风的地方吹几天,就成了“风栗子”。风栗子肉微有皱纹,微软,吃起来更为细腻有韧性。不像吃生栗子会弄得满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贾宝玉为一件事生了气,袭人给他打岔,说:“我想吃风栗子了。你给我取去。”怡红院的檐下是挂了一篮风栗子的。风栗子入《红楼梦》,身价就高起来,雅了。这栗子是什么来头,是贾蓉送来的?刘老老送来的?还是宝玉自己在外面买的?不知道,书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较多。我的家乡原来没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个铜火盆,丢几个栗子在通红的炭火里,一会儿,砰的一声,蹦出一个裂了壳的熟栗子,抓起来,在手里来回倒,连连吹气使冷,剥壳入口,香甜无比,是雪天的乐事。不过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会炸伤眼睛。烤栗子外国也有,西方有“火中取栗” 的寓言,这栗子大概是烤的。
关于汪曾祺的风景
第一眼看到他我即被他身上蕴藏的一种奇异的气质打动了。
那是一个侧影。
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他站在路口,他的身边有一个疯子在发狂,街道上奔跑着喧嚣。这一切好像与他都很陌生。
他身着一件蓝咔叽布夹克,肩上背着一个半旧的黄包,看上去仿佛是偏僻县城来的一个探访者。那天他是等我们接他去一个便宴,然而我们迟到了。结果让一个70余岁的老人在街边足足等了一个多小时。但是他没有急躁,也没有嗔怪。是的,他已经习惯于这样迟到的约会了。
他与历史的约会足足迟到了近半个世纪,当他终于乘上最后一班从那黑洞洞的隧道里升出来的班车时,他觉得他头发里的风并没有变。
他的眼睛很诗意。
这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一个70多岁的老人的眼睛竟可以如此的明澈、清纯。那两枚饱满的眸子是两方小小的古歙砚。
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  
他的眼睛总有水的感觉。
看他的眼睛总容易想起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他是美食家,恰如他是美文家。他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吃得很耐心,很集中思想。这是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因此,他不打算去那一类庆功宴上勉强自己的胃。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
他的文字是可一眼识穿的,因为他的文字大都拧得出水来。
第一个发现这点的是一个聪明的法国女士。
他的解释很平常:他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
来自水乡的作家并非他一人,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从生物意义上说这当然是一种进化,而当这种生物意义又被引进社会意义时,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也就变得合乎“规律”而无可非议了。
惟有他留了下来。
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汪曾祺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
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
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
人总要有点东西,
活着才有意义。
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
都调动出来,
倾力一搏,
像干将、莫邪一样,
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
这,才叫活着。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它们开得不茂盛,想起来什么说什么,没有话说时,尽管长着碧叶。你说我在做梦吗?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
偶然翻到这样一段文字,心突然被电到了。我从来没跟花草说过话,也从没想过它们是温暖的。我仅仅把它们视为装饰品,而有这样一个老顽童却把它们当成了朋友。这个有爱的老头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并且创造了积极乐观诗意的文学人生。这个荡漾着青春气息的老顽童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他用一颗赤子之心,爱着草木时光,爱着寻常日月,爱着成长中的磕磕绊绊,爱着一生的故交挚友,爱着这个大千世界。
只记花开不记年
匆忙的生活,让很多美好的东西悄然从眼前溜走,等回过神来才后悔,怎么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
而汪老的心里充满了爱,像春一样柔软的感情,让他拥有了一双神奇的眼睛,他看到的世界是温暖的粉色。他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业余的,爱着。你快来看那圆滚滚的绣球!看着他的文字,仿佛那些绣球就在眼前,那种美,使人感动,心里不禁升起难以言表的温柔。
“这些绣球显出一种充足而又极能自制的生命力。我不知道这样的豆绿色的绣球是泰山的水土使然,还是别是一种。茶馆的主人以茶客喝剩的茶水浇之,盆面积了颇厚的茶叶。这几盆绣球真美,美得使人感动。我坐在花前,谛视良久,恋恋不忍即去。别之已十几年,犹未忘。”(《泰山拾零》)
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从什么时候开始,忙碌的时候渴望拥有大把的自由时光,可是真的有了大把时光,却又不知如何处置。汪曾祺对寻常日月依然充满热爱,他有“无事此静坐,一日当两日。”的闲适淡然,遇到难过的槛亦能做到“随遇而安”,他把世事看得淡然洒脱,他的人生,真可谓活得潇洒。
“我每天早上泡一杯茶,点一支烟,坐在沙发里,坐一个多小时。虽是犹然独坐,然而浮想联翩。一些故人往事,一些声音、一些颜色、一些语言、一些细节,会逐渐在我的眼前清晰起来,生动起来。这样连续坐几个早晨,想得成熟了,就能落笔写出一点东西。我的一些小说散文,常得之于清晨静坐之中。”(《无事此静坐》)
汪曾祺热爱舞台,他更深深明白生活的魅力,即便一颗将要被搬上舞台的道具树,在他眼里也有独特的魅力。
“我爱这么搬来搬去,这种不定,这种暂时的永久。我爱这种浑然,这种认真其是,这种庄严的做作。我爱在一棵伪装的,钉着许多木条,叶子已经半干,杆子只有半爿的,不伦不类,样子滑稽的树底下坐下来,抽烟,思索。”(《道具树》)
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汪曾祺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他说:“父亲很喜欢我。我母亲死后,他带着我睡。他说我半夜醒来就笑。”“也许我和娘(我们都叫继母为娘)有缘,娘很喜欢我。”他的老师沈从文在他找不到工作想要自杀的时候,写信骂醒了他,还多次给他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一生遇到了那么多爱着他的人,那些爱,融入到了他的血液中,才得以让我们看到今天这样大气温爱的文字。
他说: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他想念自己的父亲,他记得自己每个母亲的好,他喜欢“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温暖;他对自己的老师充满了感恩,他回到自己的小学,依然深情地欢呼:这是我的小学,我亲爱的,亲爱的小学!
他写道:
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儿,心里很感伤。(《我的小学》)
沈先生面色如生,很安详地躺着。我走近他身边,看着他,久久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就这样地去了。我看他一眼,又看一眼,我哭了。(《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我们都是那个曾经寄托着热切希望的少年,出走半生,不知何时才能重回故里。
当再踏上归路的时候,或许已两鬓斑白,物是人非。但那些留在血液里的爱,永远不灭。
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
汪曾祺曾说过:“我觉得伤感主义是散文的大敌。挺大的人,说些姑娘似的话……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的。”他就用那平淡的文字,写出了不平淡的句子。
他说: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人之所以为人》)
他道出了人活着的意义。充满哲理的句子,并不是说教的口气,就这样娓娓道来。平平淡淡的语气,留在读者心底的是巨石入海的汹涌。
人生一世不可能记住所有撞击或蚀刻过心扉的瞬间,但忘记那段生涯的苦涩,肯定不可能比忘怀欢乐容易。
可是汪曾祺却只想“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
他做到了,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爱的文字,让每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内心温柔了起来。他教会我们用美的心看世界,用爱的心去生活。只要大爱不逝,山河长在,就可以随遇而安,就总会有梦。
名句积累:
1、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适用主题: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苟且,不被繁华喧嚣迷惑,保持本心等主题,如2009年北京卷《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本句源自汪曾祺。时间告诉我们,生活的态度应该是这样的:身陷泥泞之中,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身迷繁华之地,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
2、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适用主题:有关对家人、家的眷恋,描写乡村旧时光等立意,如2007年安徽卷《提篮春光看妈妈》,2014年湖南卷《闯荡/归家》。本句节选自汪曾祺的散文《冬天》:“天冷了,堂屋里上了槅子。槅子,是春暖时卸下来的,一直在厢屋里放着。现在,搬刷洗干净了,换了新的粉连纸,雪白的纸。上了槅子,显得严紧,安适,好像生活中多了一层保护。家人闲坐,灯火可亲。”
3、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适用主题:大国工匠,文化传承,坚守等,如2017年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 语出当代作家汪曾祺的《生活,是很好玩的》。 示例:他们照老法子工作,老法子生活,飞逝的时间一但踏进他们的空间就化成了墙上的“滴答滴答”,每分每秒都有了印记。“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让你发现有些东西不会被岁月的尘埃遮盖。
心上灯花落
①“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千载烟云,碧海苍梧常有,而不变的是那份坚守,故而有这么一段源远流长,故而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而吾辈须怀着这份匠心,再添一笔心上灯花。
②六千年,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虽经历了诸多分合,但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是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所独有的。这种强大的生命力便是文化的坚守所给予的。不论是农耕还是游牧,石器抑或青铜,中华文化却从未为外力所中断。因为它有着最忠诚的信徒与骑士――大国工匠。
③所谓大国工匠,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溯洄。我看见他们静坐于故宫的红墙旁,修补着残缺;我看见他们踏遍神州大地,只为追寻古老的痕迹;我看见他们坚守在莫高窟,将自己献予那一场飞天的神话。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④何以为遗民?正是由于古老的优秀传统文化,因为当代人的不重视甚至于胡作非为,恰似大火烧天的烧去了。我身边的,是烧剩下的,东一处、西一处……大众往往只用双眼见证这余烬覆盖的繁华,却只有少数人,用自己毕生的力量,去寻回那一场盛世。
⑤诚如林清玄之言:“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若无文明,何谈发展?文化底蕴毁掉了,国家发展得再快,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故而吾辈还须接过前人火炬,践行这份匠心精神,让中华文化永不衰败。
⑥践行这份匠心,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亦不是一项内心观照的意识活动,它需要我们用具体的行动来落实。首先,须立足于传统美德,为其注入时代精神,使其焕发生机。其次,传承中国文化的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京剧昆曲,它包含着与我们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故而还需你我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勿要仓促掠过这万千星辉。一如是言:“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践行这份匠心,从无止期,然走过千山万水,唯有匠心仍熠熠生辉。
⑦六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唯有匠心,如一川银河贯穿始终。而今正是吾辈须怀着这份匠心,再为中华文化添一笔绚烂生花。
4、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适用主题:可用在回忆往事后进行主旨升华,如爱国情,亲情,友情等。出自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无事此静坐》,名字源自于苏轼的一首诗“无事此静坐,一日似两日”。句子大意为静静地思索过往的事情,仿佛就在眼睛底下一样。行文中可用于结尾过渡升华。如:静思往事,如在目底。我不想再看到三十万同胞惨死于冷酷的兵器之下,我要为中国之崛起而奋斗!
5、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6、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7、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8、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


作者: 张瑞    时间: 2019-6-21 21:09
抒情的人道主义者构建的桃花源
  抗战爆发时候,十七岁的汪曾祺逃难到了一个小寺庙里头住了几个月。在亲身体会与感受的基础之上,最早的《僧与庙》在上海大公报上发表,1980才重又写成《受戒》。两部作品都有“回忆”的特性,只是到底相隔了近三十五年,对于往事回忆的角度与感受是不甚相同的,因而两篇文章的风格也不太一样。
  如若说的谨慎准确一些,实际上庙与僧算是受戒的创作素材,只是毕竟那时候的汪曾祺还是个少不更事的青年人,对于人生的理解啦对世事体会啦也还只是在偶尔悄悄探头观察两下的好奇程度。这年少的一点经历,一点“底物”,经过几十年的发酵,最终酿成了受戒这醇酒。
  此前老师讲侯银匠时候曾经提过侯菊,这当家媳妇不就是王熙凤么。大作家是很喜欢在作品里头玩点典故的。所以我曾疑心这受戒是不是也沿用了桃花源的设定?到底不得而知。只是我想,这样的淳朴真诚的世界,也就大概是桃花源的真实模样了吧。
  这里的人无不善良,倒有点永不虚伪的样子(汪老一生不虚伪,可历经了最虚伪的时代,就算这样,笔下的文字还是保持着极大的真诚,真难,真好)。没有枪林弹雨,亦无勾心斗角。读罢真真像是啜饮一杯清茶,茶香氤氲,清淡宜人,不由长叹一声。这样的世界真美好,可惜永远不存在。
  格列佛来到慧骃国之后,被那个国度的风气与氛围感动的稀里哗啦,心心念念要留在那,我读完受戒,恨不得一头扎进这个桃花源,这份渴慕与热望,大抵是相同的吧。
  只是格列佛被赶了回去,我也到底隔了个次元,只好干瞪眼。
(啊呀字数不够那我就再写点东西凑字吧)
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这个庵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人提起”
  标题是受戒,可是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并且事实上没有人受到什么清规戒律的束缚,反而有打破之的意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有何用意?
  ————————————————————————————————————
答案(一己之见):这是有必要的。作者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自由的桃花源一般的世界。通过对和尚等一众人的行为描写来补充“自由”这一设定,即在这里,不必守什么清规,这里的生活是以自己过的舒适为首要的。而正是在这样的设定下,有和尚娶妻作为铺垫,主线剧情,小英子与明海的爱情(也许只是喜欢)萌芽才不至于显得突兀而格格不入,否则,一个遵守戒律民风保守的城镇里,那样两个孩子纵使心许彼此也绝无这么直白表达出来的可能。

作者: 孙岽硕    时间: 2019-6-21 22:20
万物静观皆自得
  汪曾祺说他喜欢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可以观照万物,对于人间充满盎然的兴致。静心观看,生命的趣味就油然而生了。

  静心思考,我们有多久没能静下心来品一杯茶了呢?静坐桌前,泡上一杯西湖龙井或是敬亭绿雪,温杯,洗盏,看茶叶漫舞,细抿一口,既温润了嗓子,也沁透了心田。从茶里品出的味道或甘或苦,但那份从容不迫,那份坦然自得却很难有人再品出了。

  “别打啊,苍蝇在搓它的手、它的脚呢!”静心观看,那惹人烦恼的苍蝇亦有它可爱的一面。试想,一个老人,盘腿坐在桌前,看见品尝食品的苍蝇,他并不生气,反而玩世不恭地,像一个孩子一样,静静看它。你敢说这不是静观所带来的盎然情趣?

“晨鸡初叫,昏鸦争噪,那个不去红尘闹?”尘世喧嚣,让人心绪不宁,从容难得。我们只讲效益,讲速度,讲利害,我们评判事物的角度过于单一。我们坐上车说:“快点,再快点!”眼睛一闭一睁,确实到了目的地,可是风景也模糊了。当我们不再能静静欣赏,生命中的风景也就一样模糊了。  

《绝缘倒计时》中说:“拖慢时间脚步的,是真正的生活。”何为真正的生活?就是静下心来的生活。去像惠特曼一样闲步,附身观察夏日的草叶;像茶圣陆羽一样,坐看故乡的西江水;像张岱静观“疏影横斜,远映西湖清浅,暗香浮动,长陪夜月黄昏”。静心,是生活的开始。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唯有静心,能收获一份真心,一份烂漫,唯其因为有静,才能摆脱烦恼。我敢说,那深夜里焦急地大吼大叫的人,那路上拼命按喇叭的人,心里一定有很多难过有忧愁吧。静心之人任何时候都有着情调与浪漫,正如丰子恺“但令四海常丰稔,不嫌人间鼠雀多。”管他世间如何纷扰,我只管静看,静思,我有我自己的智慧。

  只是在人生的起落间,能保持这样的心境是何其不易,那是远超过凡尘的青山与溪河的胸怀。“世间万物皆有情,难得最是心从容”,汪老在静中找到的盎然趣味也在一直启发我们:无论处于怎样的境地,静心观赏,就一定能找到趣味,一定能欣赏生活。

作者: 汪梓维    时间: 2019-6-21 23:05
釜中食,食中世
   如果说,相思是一种病,我对食物的相思,道不尽。
   我是极爱食物的。汪曾祺笔下的端午鸭蛋。吃的是艺术,看的是人间真情。一如小小的《随园食单》,写尽了人间百味,无人不能惊叹,天上神仙的佳肴尽数散落人间。汪曾祺的眼中,袁枚的眼中,世界的百味,自己的百味。
   “四方食事,不过是一碗人间烟火。”
   都说,人间有味是清欢,食之有味,我们的生活才充满了色彩。端午的鸭蛋,外壳洁白而坚硬,香味却止不住地外溢,咸咸的蛋白包裹着鲜黄而硕大的心。生活的表面是一片纯白,如高楼之上,俯视众生。上帝视角的我们,看见了,尘世繁华与平静。这样的平静极易被打破,只在你触到泥土,踏过社会的门槛。世间的黑暗裹挟着光明,而光明又裹挟着黑暗。越是长大,越是看得见现实与童话的残酷区别。于是我们得到了食不尽的愁思,食不尽的恼怒。许多时候,幸福来的太迟,救不了一颗被黑暗侵蚀的心。
   并不是日日的餐点都是满汉全席,大多数人还是要过着大多数人的生活。清淡小菜,白米黄面,成了我们一天的主食。再好的食物也会吃腻,只能,把一顿美食当成了延续几日的淡淡留念,在清淡的食物中尝出美好的回忆。毕竟,人生是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大风大浪,大富大贵,不过是平平淡淡中星星点点抹不去的回忆,总是要从中解脱的。月光泻地,拾不得。我们应当做的是享受每一份清欢,努力适应从早到晚的清淡,静观花开花落,一世繁华。
   怕的是,不食人间烟火。我只想成为那颗软软粘粘的汤圆,于大杂烩中沉沉浮浮,于清汤中染得一身香甜。
   所以说,“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准备好了再下锅。”许许多多的食,掩没在急急忙忙之中。囫囵吞枣,八戒吃人参果那般,并不是不好。重要的是吃得进,放得下。对我所食过的一切,不后悔,便尝到了生命的满足。
   活的自如,去的潇洒,静观世界,何事重于食?
作者: 殷泽辉    时间: 2019-6-22 00:47
细品深味
    有话说:“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美轮美奂的珍稀宝物也是由随处可见的平常物质所组成的。而我们就如同古玩城中赌石的人一样,都试图在看似平凡无常的石头中找出宝物出来。
    那汪曾祺定是位资深的赌石家了。他生活在艰苦的年代,也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但是他并没有失去生活的希冀与信念和他发现美的眼睛。同一般文人比起来,他似乎更有着一层人间的烟火气息。
    汪曾祺在《家常酒菜》中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他是少有的能做会品能写的文人,甚至可以自创菜。每每有港台作家和外国研究者来访,文联总会安排他们直接在汪曾祺家中就餐。
    生活中的美总是会隐藏在稀疏平常的日常之中,而他们就如同影子一样总是藏在阴暗处,而被我们所忽略。“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就算是再阴沉的梅雨季节里,也会有艳丽鲜红的牡丹盛开其中。也许沾满细雨的绿叶遮蔽了它,但生活的美好定会从中溢出。
    可随着高楼们拔地而起,公路们绵延千里,似乎生活的土壤也在远离。再也没有柔软的田埂可以留下一串脚印,也许也没有人会愿意低下头留意脚下的脚印了。似乎生活节奏的加快,让人们的眼睛更难发现身边的美好。诚然丑陋的事物总是更加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它们如同无情的雨水将蚂蚁洞口包围其中,让人们无处可逃。
    那和不如慢下脚步呢?人生的旅途,有磨难,有风景。可若车速太快,我们便就会无暇顾及身边的美好了。“慢慢走,欣赏啊!”
   “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汪曾祺被关进过牛棚,曾吃不饱饭,也曾设想过了结自己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一切之后,雷雨过后彩虹当天之后,他写出了这样朴实而动人的文字,这大概就得益于他对于生活的细细品味吧,也许它也曾苦涩难熬,但是美好总不会缺席。
    如今,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争鸣远去了,温饱住宿也已成了过去式。物质富足但精神空虚的我们缺少了对于生活的欣赏与品味,似乎也少了一份活在世间的潇洒。
    美丽的牡丹就在绿叶中,等着我们去欣赏呢。


作者: 张博涵47    时间: 2019-6-22 21:16
淡中有味
  “世间最普通的事物,平中显奇,淡中有味。”单单是那一抹不经意划过的平淡,能如一地甘霖滴入池塘,静静的漾起千层涟漪,在心底掀起最质朴的感情。
  这一抹平淡却也难寻。在一个五颜六色的时代,声色车马的浓艳铺天盖地,原有的那一抹淡然在喧嚣中销声匿迹。悠悠悬在澄蓝天的一抹游云,是人心底深藏着的平淡。快节奏的生活却像龙卷风,呼啸着将流云吹散,将池水翻涌。心灵的树木在狂风中颤抖,心灵的枝条在风中凌乱。那惬意的和风呢,为什么只有急速驶过的生活?那沁鼻的花香呢,为什么只有金钱的铜臭?那心中的平淡呢,为什么只有无果的急躁?霓虹灯的炫目,让我们忘却了心中的平淡,萎靡着,瘫做一团,让生命妥协于时光,让灵魂无处可依。
  平淡,就是独坐溪边,“木叶阴中听鸟语,荷花香里下鱼钩”的惬意;是走过初春田边,“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的闲适;是在小园中开一番天地,看“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的喜悦。平淡,是龙树菩萨在困顿之时,揉下的睫毛,看似遥远,却近在身边;是赵州禅师约人去喝的清茶,囫囵无趣,细品有味。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口的花坐一会。他们很温暖,我注视他们很久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繁重的修饰,心中的感动就这样在汪曾祺先生笔下缓缓流出。白描,被汪老用的炉火纯青。他的平淡,是一汪清澈的池水,纯净到一眼望到底,但这一池水,包含了世间的万物,海纳了人间的百味,池底放光的,是人生的大智慧,生活的真平淡。平淡如黑白,相互恋爱,相互朝圣;淡然如静坐,在心如止水的静坐中,一日当两日。
  心中的平淡,拉近了和自然的距离。惠特曼,以平淡的心境,平淡的品味,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草叶集》。最深入的平淡,就是新生草叶的绿色,就是静静在天空漾开的蓝色,就是秋日果园中待摘的耀眼红色。行走在乡间路上,自然的平淡让他深深融入一粒沙,潜入一朵花,嵌进一声百灵鸟。淡中显奇的生之秘境着实让他受益良多。自然的平淡,让他面对低谷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着一朵花,望向一棵树,登上一座山,自然的平淡便会将他心中的苦闷化解,自然回甘。
  不妨细择一枝平淡,将它别在岁月衣襟上,让它淡然而有味,平静而显奇。

作者: 薛诗涵    时间: 2019-6-22 21:16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
    “十日画一水,五日画一石”,子美满怀敬佩与欣赏地望着王宰的画卷,如是叹道,对其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称赞不绝。
    王宰对其画作的精雕细琢,像极了我们今日所说的“工匠精神”。很多人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但其实,“工匠”意味深远,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与坚定、踏实、精益求精相连。把做的事看成是有灵气的生命体。
    然而,时代浮躁,物欲横流,人心惶惶,匠人精神的缺失,让部分“中国制造”成为低端粗糙的代名词。这红尘,太深太乱太锦簇;这人世,总凉总变总艰难。还有多少人愿意坐下来,陪孩子或是弟弟妹妹,拼出一张完整的拼图?那就更别提让他们在一件事情上,耗费几天、几周、几月、几年的时间了。
    《了不起的匠人》中说:“在衰落遗失的边缘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坚持”,总有那么一群人,拿着自己一辈子都在用的工具,做着自己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却每时每刻每日,都从中获取无与伦比的欣喜与满足。在故宫修复人员的身上,我们看到“择一事,终一生”的责任心。技艺容不得欺骗,技艺里没有捷径,无论红尘喧嚣,他们的内心始终静如太湖。
    我们会惊叹于博物院中陈列的修复后的文物,会沉浸于张择端笔下《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会震惊于比原比例缩小了整整81倍的全榫卯结构的天坛祈年殿……汪曾祺曾言“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走,让你觉得很多事情都值得深思”。此言得之。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你可知东坡笔下“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是何风景?不如去看看《富春山居图》。“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黄公望笔笔用心,处处推敲,才完成了这幅巨作。
    雪莱说“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静默的”,即使文化不同,语言不同,可艺术中蕴含的道理却殊途同归。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趣舍万殊,静躁不同。静心使之,匠心独具,金石可镂。

作者: 宋晓宝    时间: 2019-6-22 21:47
                                                                      逢时遇景,拾翠寻芳
  如果说美是一首精美的小诗,那么生活便是诗中最悠长的短句,给美下了一个很好的结论。总能以温柔的口吻,向你娓娓道来它的韶润迷人,给最爱美得你,送来阵阵慰藉。
  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紧凑的人生仿佛置身于飞速的列车中,即使绝美景色,于眼前也不过一闪,还未来得及回味,便已抵达生命的终点,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应步履从容,逢时遇景,拾翠寻芳,勘探心灵的更高维度。
  饱满情趣的灵魂,即使平淡不奇的生活,也饰弄的诗意盎然。诗意的人生,在我看来,是高雅,脱俗,富有想象力的。纵然喝酒,必温得一壶月光下酒,没有同伴,即“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落入俗套,喝出酒仙的境界。诗意的人生当是如王摩诘一般,行到水穷处,便坐看云起,偶遇林叟,便谈笑无期,与清风明月共修炼,与花草树木悟菩提;亦或是似王羲之一样,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
  可如今我们暗淡了双眸,衰颓了想象。建几所样式怪异的公寓,便美名其曰:地球村;寻一处草地,便冠冕堂皇道:东方绿洲。稀缺了想象,浮于表面就成为了如今审美的姿态,世间再难有“温一壶月光下酒”的趣味了。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以诗意入生活者,在生活的点滴里,寻得点点的趣味,纵然不如大喜大悲,浓烈之于心头横行,却如一口春茶,平淡若无,但长久回甘。倘有一日,我真的跌入谷底,低进泥土,想得如此之多的乐趣,收获满心的感动,也自然不会有舍生活而去的念头了。
  逢时遇景,拾翠寻芳,找到一处风景,便用一只琉璃盒子盛装,等到我们青春过尽,垂垂老矣的时候,揭开盒盖,扑面而来的诗意韵味,足以使我们老有慰藉。最重要的是富有一颗如儿童般的想象力,在有限的物质中,编织无线的光景,“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即使生活真的不如意,也能有砥砺前行的动力。
  何不将诗酒猖狂,歌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
作者: 李天一    时间: 2019-6-22 22:11

热爱生活

“我们应撕开生活外层的布,去欣赏一朵花的盛开,一束阳光的倾泻,一湖秋水的静谧”别让世俗的眼光阻挡我们对生活之美的追求,让我们诗意的和世界和自然相处。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罗曼罗兰说过:“这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为生一度,难道不应该将生活过出你想要的样子么。活在当下,把握住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每一天份的美好都一笔一画记录下来,待到“天地有万古,此生不再得”时,不免为时已晚,亦有许多遗憾徒然留存于己心之中,不得舒缓。

《小窗幽记》说得好,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随着技术爆炸和科学理论不断发展,慢生活已不再,“一个试图将一天住出一年的诗意,一个却将一年住出了一天的苟且”租客心态似乎已如病毒般蔓延于世,人们仿佛都已沉溺于声色车马,执着于追名逐利渴望升迁。已经全然忘记的身旁的父母长辈、亲朋好友,忘记停下自己的脚步,为他们做一些小事,为生活创造一点新意。

正如王永彬在《围炉夜话》中写到: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之昏昏逐逐,无一日不醉。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如何才得一副清凉散,使得天下之人人人解醒。热爱生活,即是一剂良药。

热爱生活,就要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正如汪老所言:“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即使身处泥泞,也要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即使身迷繁华之地,也要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中辟一处空山幽谷。有些人认为我们已无法达到古人那般境界过诗意的生活,而在我看来,只要用心观察,不难发现生活中的诗意所在,那斜坡上的杂花野草,谁说不是一草一千秋,一花一世界呢。

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一定是敢说“我拥抱荆棘恰如你拥抱鲜花”的人。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将热爱生活变成一种常态,即使繁花落尽,我心中仍留花落的声音,一朵,一朵,在无人的山间轻轻飘落。

热爱生活吧,不为永生,不为苟活。


作者: 刘宁宁    时间: 2019-6-22 22:21
色彩

闻一多在《色彩》中吟道:“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自从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情热,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白赠我以悲哀;……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

人生的色彩无不从一张白纸开始,随着时光流转,岁月流逝,我们终将在这张白纸上留下色彩的斑斑迹迹。

生命是有颜色的,颜色是有生命的。每个人对生命有着不同的感受,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诗人顾城曾用笔写下:“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我要在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诗人知道,黑色是监牢,是地狱,正因如此,他才要敢于在那黑暗中徒手挥舞彩色蜡笔。他渴望光明,渴望解放黑暗中被围困之囚徒。

汪曾祺老先生则对任何色彩都怀有敬畏之心。他曾言到:“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汪老也曾身陷黑暗,却依旧能怀揣一颗向阳的心,检讨下放被迫文学创作,巨大的外界压力,并没有将汪老击倒。飘进生命的雨云是黄昏时候的彩虹,沉寂了大半辈子,在最后20年薄发前半生的厚积,温暖的文字,总能于细微处打动读者。字里行间的希望,透着人活在世上的写意。他将人生与色彩相糅合,将己心慢火蒸馏,在生活的风尖浪口萃取出最纯美的甘霖,洒去也犹能化为碧涛。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望见过张岱那年看过的湖心亭的雪,翻开过那年徐霞客缤纷的游记,品尝过那年陆羽淡翠的茶。人生是最繁复而诡秘的,悲字乐字都不足以概其全。生命的过程,大概是在变化莫测中,一开始充分汲取色彩,从某一刻起,我们也成为色彩,或暗淡,或明亮……

凋零是花每年一季的必经之路,不朽是万物追求的永恒。而不朽恰恰是因为被时间冲淡了颜色而不可得,顾城,汪曾祺,张岱,陆羽,徐霞客,他们的生命就是如此前行,会盛开,也会凋零,但他们的一生都已用色彩描摹出来,成就了不朽。于是乎,不论凋零或是不朽,凋谢和不朽混为一体,这就是奇迹。

东边的天空染出橘红色,阳光有一次透过山河大地洒满人间,光影中,忽然明白,我们都渴望在波橘诡异的世界中,自做心底阳光,自染生命色彩。

作者: 侯雅馨w    时间: 2019-6-22 22:38
本帖最后由 侯雅馨w 于 2019-6-22 22:43 编辑

一勺五味人生

    四川有夹沙肉,以豆沙的软糯甘甜中和臀尖肉的咸香油腻;杭州有龙井虾仁,以茶的清香甘醇搭配虾仁的剔透脆嫩。从南到北,自西向东,中国各大菜系都善用味觉的冲击碰撞出别样的风味。
    汪曾祺先生有本谈吃的散文集曰《五味》,细品五味,水至淡,盐得味,相融相辅,别有鲜香于其中。我们掌勺人生,亦是调和五味纷呈于其中。
    烩一勺酸甜苦辣咸,是万物生味的必经之路。《国语》中曰:“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若使音乐生律,万物生色,美食生味,则须求一“和”字,使得不同音调音色相融,使得不同明暗色彩混合,使得不同食材调料,于一口锅中相渗透,相渲染。
    中国人讲究调和折中,掌这一勺人生,亦如此。总是要在舌尖发烫,汗水淌过额间时,才会明白辣的滋味;总是在口中干涩,泪水夺眶而出时,方能领会苦涩之味。此后,便能对此五味的纷呈泰然处之,方能体会甜意沁入舌尖的欣慰。于此五味调和,亦调出人生况味,平和之味,方能捧一杯淡茶,“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品味出它的美与和谐”。
    我们身处于此,亦扮演着五味之一的角色。《三国志》中言:“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于相异”。人各有长,若五味,文明亦有所长,若五味。一盘清水卤肉,淡而乏味,配之以酱油、花椒油、醋与蒜,只轻轻一蘸,飘香四溢,入口是便具香麻之感。有时,我们作那清水卤肉,有时,我们作那蘸料。物各有性,人亦是如此,与不同环境,更是呈现出不同的个人。所以,不若多一点尊重包容,多一些协作共赢。
    汪曾祺先生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人间烟火,亦不过是一碟小菜,一碗羹汤。我们所追求的社会安和或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都若食事,须是五味调和纷呈,才是绝佳滋味。

(想用汪曾祺来写今年高考题来着……感觉写议论文还是缺少那种层次性,递进深入的感觉,好僵硬……_(:з」∠)_还是菜啊


作者: 何睿    时间: 2019-6-22 23:05
本帖最后由 何睿 于 2019-6-22 23:07 编辑

待踏马蹄清夜月

“膿肥甘辛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如常。”淡非无味,而是意味深长;淡非忘却,而是不为所缚;淡非浅薄,而是意蕴隽永。为官,为文,为人皆如此。

为官而清者,莫过陈仲微。嘉泰年间,微调莆田令,时岁凶,饥民作乱。有诵微于当路,密授以荐牍,微受而藏。其家负租,竟逮其奴。微还其牍,缄封如故。其人惭谢,终不敢私。

为文而清者,莫过汪曾祺。喜欢他的一本书,名为《人间草木》。犹记得这么一句:“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没有惊涛骇浪的壮阔,亦没有画栋飞云之华饰。有的,仅仅是高邮咸蛋的朴素或是蚂蚁搬家,雨滴拍打的雅致。

不独中国如此,日本之诗也自得其质。不论是松尾芭蕉的“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还是夏目漱石的“时雨纷纷落不停,泥猫睡死于佛经。”都让人感到日本之诗,很轻,很薄,半透明的,纸的木的竹的。日本味儿。非唐非宋,也非中国近代的白话诗。平静,恬淡。此便是为文而清者。

天光云彩的大自然里,刻录着快乐的密码,流淌着诗意的华韵。在瓦尔登湖畔,住着那么一个人,他身材不高,却有着健壮的严肃的蓝眼睛与庄重的态度。从他深邃的目光中,我仿佛看到了一片蓝色的宁静与看淡世俗的睿智。他在丛林中漫步,欣赏着湖畔变幻的美景,思考着生命之于世界的意义: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宇宙的真谛和无上法则。

秋阳杲杲,叠翠流金。陶元亮轻抚过他刻的卷草纹,走向院外。院外,没有华美的鸱尾,只有粗陋的炊烟;院外,没有褒衣博带,华袿飞髾,只有短褐穿结,铁锄篝耕。院外,没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只有榆柳成荫,闲趣自然。院外,是东篱,院外,是南山。院外,是他的桃花源。在不必思袅袅兮秋风,洞庭兮木叶下,亦不必虑山河破败,民生凋敝;路有饿古,田无粒粟。终可致庄子所言的“吾将曳尾于涂中”。

我们夜宿廊下,仰首静观檐底黑影,看凉月出没云席,斗星时隐时现,人工自然,仍然溶合入梦滋味深长。“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漫赏春光,留水恋山”春冬之载,夏秋之余。花未盛开,夏气未褪。红浸垂叶,不及凋零,求一方净土,度一生悠然。
作者: 杨麓宁    时间: 2019-6-22 23:58
人间送小温
书里说,人生是在追求一种满足,虽然往往是乐不抵苦的。
诚然,此言势必囿于冷寂荒凉之境,但它清晰地道出了人于这扰攘尘世浮沉,被人间的锋利磨平勇气磨短呼吸的无奈。
到而今,人间不值得愈成为有些人的信条与座右铭。可堪生活臧否纷繁,节奏变快、舆论喧嚣、你争我斗、人心险恶。凡此种种堆砌于胸,成为淤血的痛点。
保持理智则锋芒毕露,坚守感情则流于世俗,固执己见则多方掣肘——日日冰冷月月艰辛,何以处之乎?
然汪曾祺有言,“你看,人活着,是一件多么有意思的事啊!”
在黑白里温柔的热爱彩色——原来如若放出眼光,在历尽千般世相后,仍会有孩子一样对“活着”纯粹的享受和憧憬。
不想那乐不抵苦云云,但看尝过生活苦涩后,仍怀几多闲情逸致于盘肴菜肉中琢磨推敲,烹一道烧小萝卜,创一品油条塞肉,细嚼慢咽,嘴角流油。端起盘子喝完汤汁时,竟是那不浮不滑、沁人心脾的甜。
你又何曾愿意脱下那具在外奔波时逞着强粉饰,实则伤痕累累的皮囊,脱去所谓清风傲骨,去做个俗人,做个贪人,贪恋人世间真正踏实美丽的东西。人间有味是清欢。当好运和理想式微,“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安适便刺激了你脆弱味蕾最需慰藉的一环。当你身伴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它未尝不会让你感到温暖,在那段时间里,它成为一种冲淡苦难,浸润生命的圆满。
我们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对生命的钟情与理解。在这种情愫的沉淀下,人心俗鄙、境遇辗转在开阔的胸襟下便变得平和且从容。
汪老笔下的宋侉子,混迹江湖,粗陋不堪,寄情人篱下,“朝朝寒食,夜夜元宵”,情意正酣,钱袋却瘪。“宋侉子就说一声,‘我明天有事,不来了。’跨上踢雪乌骓马,没影儿了。在一起时,恩恩义义;分开时,潇潇洒洒。”
好一个恩恩义义潇潇洒洒,俗鄙的灵魂亦能臻于心随境转的大气度,这是狭隘的心灵所不能目及的良知。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
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
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
是以花值得,你值得,人间值得。
最后,很喜欢一句话,与君勉之。
“我始终坚信这日益凉薄的尘世,依旧该长存着几多坚韧的温情,折不断,浇不灭,冻不裂,烧不化。也祝你有好运气。”







作者: 许一鸣    时间: 2019-6-23 06:17
发现美
      “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花中见天国,把无限存在你的手掌上。”英国诗人布莱克,在寻常的事物中发现了美,感受到了天国的气息。
      美是无处不在的,留心观察,细品深味,溪岸边那渺小得不起眼的蔓花生,端详之下是如此惊艳;那朴实无华的杂草丛,杂乱中透露着一种不羁的野性美;中药虎尾轮平平时只看它弯弯曲曲的根茎,没想到它的花竟也如此柔美……
      其实发现美是容易的,仅需用心体会,每天都能开出似锦繁花。然而造化却常常为庸人设计,世人大抵疲于奔命,日子粗糙得过,舍不得停下来嗅一嗅每顿饭菜的清香,更别说去体味美景、美人、美情,日复一日,渐感空虚。
      我想说:何不静下心来,看看身边那些细小而美好的事物?
      不禁想起汪曾祺——一位针对美的侦探,想到他“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的澄澈内心。他曾夸寺院的罗汉,就说有个穿草鞋的罗汉,草鞋上一根一根的茎,都看得清清楚楚。即使是一个不起眼的木桶,也逃不过他审美的慧眼:“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是啊,发现美可以如此简单。
      曾几何时,我的一位朋友用《金蔷薇》的笔调给我写了一张贺卡:“冬天,何不到杭州天堂的西湖小径上走走,你知道吗,那儿有全中国最好看的霜!”我惊住了,生活中,有多少人曾经留意过霜的区别,而霜又怎样会存在区别?相信,这霜是存在的,发现它的过程是无价的。
      只要我们一用心,定能欣赏“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的情境,感受“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的美好。阳光微醺,波光粼粼,空气中有股青草和树芽的甜味。多好呀,陪伴这一切多好呀,微微合眼,开始遐想风风雨雨、磕磕绊绊,具体或抽象、清晰或模糊的一幕幕……想起童年夏夜里的“数星星”,以为一定能数得清,于是便真的去数了……一睁眼,周围明朗开阔,真教人想要翩翩起舞。
      用心、细心、耐心地去发现美吧,去和生命对话,收获生命新的索引,新的知觉,新的闪念、启示与发现……愿我们都能敞开心扉,迎接美好,像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奔向美丽的远方。

作者: 孙家凡    时间: 2019-6-23 09:38
等得
“白茶清欢无别事,我在等风也等你”。总有些美好是值得等待的,白茶清冽,待到水酝茶而开,心自静若止水,才能淡然吹开浮叶,品得其中滋味;风尘喧嚣,只有无数期盼,众里寻你千百度,才成就最后永恒的相遇。等,有些事值得等。
等待,让时间成为最好的调料。生活这道菜,自然有人会做,调料刚好。
汪曾祺等得,他不着急赶上时代的特快,有些事一步一步走得踏实。时代一次次将他落下,一次次将他束之高阁,大半辈子,转瞬即逝,他用等待燃烧了前半生,成就了最后的辉煌,仿佛烟花一般,等得引线燃尽,自有光华漫天。等,是种子汲取营养的厚积薄发,是梧桐树下的不鸣则已,等得则是通悟等的智慧,在积蓄力量时心安理得,在黎明之前满怀希冀,翘首以望,却不失现在;心如止水,又波澜激荡。
有时,我们选择等待,而有时我们被迫等待,等终究是心的行为,最终是我们执一颗澄澈之心,待一澄澈之地,将之种下,静待繁花点点。若是心乱了,何来硕果累累?出于心,反哺于心,等是心的修炼,惊雷滚滚,暴雨洒洒,迎心而来;浪花层层,清风习习,抚心而去。一次次冲刷,一次次击打,拂去灰尘,美玉无瑕,等最终铸就一颗宠辱不惊的七窍玲珑心,等得冬去,待得春来。既有此心,自然等得更多芳华,赏得诸多光彩。
青雷滚滚,大浪淘沙,当一切裹挟这一切奔腾向前,等是勇气,抗住畏惧;阳光大道,荆棘小径,当选项催促着选择者意气用事,等是慎重,深思熟虑。太阳强烈,水波温柔间,等得桃花点点,等得繁星明灭,等得七年寂寞,等得放声长啸。
点一盏灯,听一夜孤笛,等一个人,流年三四轮。
时间因等待被拉长,长成手中丝线,长成依依惜别,终究是美好的,等待在这时间中留了希冀,放缓了流年。
人这一生,终究太多事要等,等是目送,等是听雨,等是背影,等是孤云。甘心去等,等得那人归,等得那雨停,等得故人来,等得知音回。
(写得好累,上一句写完,下一句不知道写什么,到了最后信口胡诌,乱七八糟,750)
作者: 葛富源    时间: 2019-6-23 10:34
何处任侠使气

    刀,很快。
    抬手便刺,落手即斩。没有叫喊声,只有利刃划开胸膛的声音,只有头颅在地上滚动的声音。兄弟,大仇已报。
    初闻任侠二字,脑海中便浮现了这样的画面。世间的种种不公在任侠的眼中,都必须得到回应。正如纪德所言,“绝不要同情心,应有爱心。要行动,就不必考虑这行为是好是坏,要爱,就不必顾忌这爱是善是恶。”任侠的心中自有一杆公平秤,毫厘不差。官府?法度?不过是斯文人装着样子,以便公明正大地为所欲为罢了。以眼还眼,有仇必报,这是必然。若能够广纳天下豪杰,有求必应,便可以两字相称:
    英雄。
    《墨子》曰:“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任侠以替天行道为己任,扶弱助贫,追求公正。虽深受江湖崇敬,却也同时为统治阶级所忌惮。因而常常被追捕,被杀戮。但是不能改变任何一个真正拥有血性的人。司马迁更在《史记》中单列出《游侠列传》为他们正名。他们一诺千金,义字当头,生死置之度外。也正因如此,李白也十分向往侠客之道。“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痛快!然而无拘无束的背后,却是难以言说的孤独,是脊背上游离着的一丝凉意。
与正统相悖,必会在种种方面遭到掣肘。“人世光阴花上露。”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任侠的抗争短暂而又悲惨。秦汉时迁游侠声势浩大,将他们严加看管,并从名声上贬低他们。多少无名的英雄沦为草寇。
    借用汪曾祺先生的一句话说,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东西值得深思。鲁朱家公,已经是不复存在了。这世上缺少了这样一群人,世间的正义又有谁来伸张呢?“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草芥之中,不乏淳朴之人,虽不善言辞,却也真心待人。但掌握权力的,在台面上跳舞的小丑,多为巧言乱德,人面兽心之辈。正义的天平已经倾斜,却没有人将其扶正。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愿正义永存。愿任侠不死。

作者: 楼徐阳晨    时间: 2019-6-23 14:00
                 岁月静好
如果给人一张中心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那么人们只会在意那个黑点,反而忽略了大片的白。正如人们只会关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一般,平淡的生活似流水滑过,却不知在那酸甜苦辣之外的清淡才是真正的美好。
“我晨起洗澡,只为把夜洗掉。”木心,一位真正的贵族,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保持着一种明亮的精神。监狱里,他曾经在白纸上画出琴键,弹奏无声旋律。这便是他18个月中的美好。对于一个真正懂得生活的人,他的世界从来不会寂寞。无论身在何地,他是自己生命的记录者。“岁月不饶人,我亦未曾饶过岁月。”18个月的监狱生活未给他带来生命的空白,即使是平淡的生活对他来说也是美好的时光。
可世界上又有多少人明白这点呢?浮躁的社会后面是对意义的追求。平淡的生活似乎没有任何意义。于是人们就舍弃了日常,舍弃了静谧的岁月,仅仅为了让自己活的更有“意义”。他们将生命的留白全部填满,沉重了生活又失去了自我。
唯有品味平淡,才能赋予生活意义。
“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都被汪曾祺记录了下来。或是说,他所看见的并不少见,只是人们太过于在意那个黑点,而忽略了一大片白。真正的生活就是一片白,看似空无一物,却饱含着生活的点滴。它不及生老病死让人印象深刻,却是生活的支柱——没有没有平淡生活生命。
人生至味是清欢,亦如张岱一般,浮华过尽,留下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乱世之后是一片浩浩荡荡的白,而张岱就站在这里,品尝繁华落尽后的宁静。半辈子的热闹,换来了半辈子的宁静。他无论是纨绔,是败家子,还是归隐山林的落魄者,都怀着对生活的敬畏,对时间的感叹。于落寞中回忆繁华,却又不沉溺于过去的奢淫之中,这便是对岁月静好最完美的解释。
作者: 卫勃旸    时间: 2019-6-23 14:42
与世沉淀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
总说经典永存,确是如此。同一酌香醅,年份越久,经历更多岁月沉淀,便更为甘醇。这美酒在历史长河之木桶中的发酵便被称为传承。在传承中,沉淀下来的是智慧,是思考,是灵魂。
而这一只只渗着醇香的酒桶却往往被留在无人问津的酒窖中。历经千百年,层层灰尘也沉于其上。人们看着满布灰尘的酒桶,只得叹息一声,转头沉溺在光怪陆离新事物中,而不愿去擦拭那并不厚重的灰尘。他们逐渐变本加厉,摒弃那些凝聚智慧的美酒早已过期,胡诌道酒内充斥着寄生虫,只是旧时代的糟粕,不亦悲乎?
想象曾经长安城中诗词满布,空气中也弥漫着文雅的淡香,文人们与路上相互切磋,文坛争奇斗艳,而如今图书馆中经典书区已渐渐成为荒芜沙漠,悲催的“难民”们都逃向了神鬼情仇占领的畅销书中,污染这文学的空气,倒是像新中国被鸦片毒害的年轻人般不省人事,只留下老一辈的文人们躲在严寒中过着破旧不堪的旧棉被,燃着将要燃尽的蜡烛独自望着古人的诗词歌赋兴叹。
不仅仅是文学,纯朴的价值观也在传承之路上残喘。随着工业化的兴起,人们难寻一方净土安放自己的灵魂。置身于现代化浪潮中,他们忘记疲惫,忘记自己,忘记自然。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梭罗先生一人独将此火高高举起。他提倡简朴生活的传承,剥离一些次要的人造物,让更加自然淳朴的物件取而代之,进一步接触自然元素,让身心放松,给生活减负。他选择了一块只属于自己的心灵圣地,透过它,来提醒世人演变发展途中所存在的缺陷。
常常走在一条古街上,看着满头白发的手艺人的沧桑,不由心生感慨。同汪曾祺老先生所说,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他们也像梭罗先生一样,坚守自己所爱的事物,他们希望自己所爱得到传承,却不愿它们被新时代的浊浪所污染。所以,他们坚韧,他们固执,他们竭尽全力地像这个世界嘶吼着去,却终抵不过这文化巨浪。他们搂着自己钟爱的酒桶,哭着,睡了。
愿美酒与世沉淀,愿世人识得此酒。


作者: 邹涵13    时间: 2019-6-23 15:47
汪曾祺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汪曾祺先生曾说过:“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爱着点什么,让自己沉溺于某样东西之中才能于这变化不息的世界中留下自己的痕迹,才不枉在这繁华之世走上一遭。
    诚然,寻觅得自己真正所爱之物并使这份爱保持得长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多少人既不将眼光放得长远,望向身边之物,乃至未开拓之境,也不珍惜自己对某物的热爱,让其被时间摧残、挤压,直到最后一缕幽香都随着肆虐的狂风而飘散无踪。于是,心中无爱的这些人茫然若失,在这广阔的天地间竟寻不得一处让灵魂获得片刻宁静的安身之所,灵魂便被肉体的日夜忧愁和操劳所拖累,终至完全染上世俗的尘埃,失去了最后一抹纯净。
    一颗温柔的心可以装得下世界万物,自然也就可以被世界所包容。汪曾祺先生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广阔的胸怀,发现这世间不易被察觉的美。他爱着这整个世界,小到琥珀里的昆虫,大到这人间的每一棵草木,都被他浩淼如大海一般的心所囊括。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作了呈堂证供。他是个好侦探。他的一句“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便是对他温柔又慈悲的人生态度的最好的总结。
    如果怀着一颗充满善意的心仔细地去观察身边的事物,便会发现这整个世界都值得我们所爱。爱克曼在《歌德谈话录》中写道:“我们周围也有光和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睛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是的,如果仅靠一双浑浊又空洞的双眼,我们是捕捉不到身边的美的。唯有内心充斥着经久不衰的爱意的人,才能从一朵待开的花中窥出一个世界,从一片破碎的音符中听出一首完整的曲子。
    内心无爱的人便如一具苍白的枯骨,被深埋于阴冷黑暗的地下,看不见地上的阳光明媚,也爬不出束缚住他的泥土。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才能让心脏持续在胸腔里跳动,让温热的血液在血管里奔涌不息。于是,抬头便是璀璨星空。
作者: 白笑雪    时间: 2019-6-23 15:47
本帖最后由 白笑雪 于 2019-6-23 15:52 编辑

方向:智慧

上善若水。水至淡,无色无臭无味,然能包容万物,任凭方圆。水有弱德之美,阴柔胜刚强,以心容万物,方为智慧。
智慧是一条长河,弯弯曲曲飘飘荡荡,没有平地上宫殿的富丽堂皇,没有山崖间深林里的幽森诡谲,只是包容万物。接受一滴雨的礼物,带走一片落下的泥土,污秽和恩赐,一视同仁。
这是水的气度,这是水的智慧。
水的智慧,便是以心容万物。
心容万物,在云泥之间方圆自持,平视一切。正如汪曾祺所言:在黑白里温柔的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彩色与黑白,一绚丽一单调,正如从云间坠落的人们,其丧气失落亦是难免。可拥有心容万物的智慧者,却能包容一切,既然得失难免,那么不如同样珍惜黑白与彩色,云端和尘土,这便是生命的大境界。
心容万物,容得了回忆,容得了希望。木心先生在文革时期被关入监狱,在狱中,别人怨天尤人,他怡然自得。他写作,用的是“坦白书”的纸笔,如同《基督山伯爵》的法利亚神甫,他凭着记忆写作,手绘琴键弹奏莫扎特与巴赫,保留着心底的一份坚持。他心中自有一条智慧长河,包容了一切,不论酸甜苦辣,阴雨阳光。
心容万物,容得了世界,给苦行的灵魂前行的力量。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知道,在红尘里沉浮的过客,要穿过的门是窄的,路是小的。而透过一颗如水一般包容万物的心,眼前却是一片宽广天地。他知道,因此他包容一切不公不平,包容一切前行坎坷,最终,只是偏爱“雪沫乳花”的清欢,“一壶酒,一溪云”的温暖。正如佛祖拈花,迦叶微笑,二人不消对话,便心有灵犀。因为他们心中那条智慧之河,无垠无际。
这是水的智慧,这是水的力量。
心容万物,清夜无尘,月色如银。这是人生的大智慧,是生命的大气度。

作者: 江子贤    时间: 2019-6-23 15:50
本帖最后由 江子贤 于 2019-6-23 15:55 编辑

犹怜草木青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张岱提起收拾好的行囊,来到西湖河畔,为天地之壮观景象所征服,提笔写下千古不朽之文。在他眼里,天地乾坤尽收眼底,乾坤之大令他慨叹,他意识到在乾坤面前,自己有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
“湖上影子,唯长堤一横,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于是张岱俯下身段,以赤子之心仰视世间万物,于是看到了长堤,看到了湖心亭,看到了游船,看到了自己……“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张岱就在那片属于自己的瓦尔登湖畔,建造了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此言极善,形容张岱可以,形容汪曾祺则更佳。当众人忙活着将美从泥土中刨除用作砌墙,汪曾祺便与他们上火,诚如《茶馆》所言:“把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可见他也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也懂得欣赏自然深处的美好,面对令他爱不释手的琥珀扇坠,他感叹道:“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昔者,陶渊明隐居田间,与花草共舞,与飞鸟共吟,“种豆南山下”,虽“草盛豆苗稀”却惬意依旧。而现今,人们疲于奔波,两点一线的劳作使得人们无暇去感叹乾坤之大,去欣赏草木之青,实在是一种遗憾。
但是,繁忙并不是一个不会发现美的借口,假若你具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赤子之心,哪怕只有一瞬的闲暇,也会捕捉到沁人心脾的美好。
     至今犹存着一挚友相赠的一片书签,夹着的是一片金黄的银杏叶片,书签的一边写着几个艺术字格外显眼——全南京最美的秋叶。寥寥几字,让我不紧联想到帕乌斯托夫斯基笔下的《金蔷薇》所写的“全俄国最漂亮的霜”,再看那片银杏叶,叶脉也显得格外清晰,如同血脉一般,不断输送着秋天的气息。所谓一叶知秋,美的可能不仅仅是银杏叶本身,或许是银杏叶背后那个清高气爽的金秋。
     偶然拾起一片蝉蜕,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漫透,姗姗可爱,那便是蝉给世界留下的美丽。愿你我都能擦亮那双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世界更多的美好,体会这世间更多的诗意。

作者: 倪卓雅    时间: 2019-6-23 16:56
本帖最后由 倪卓雅 于 2019-6-23 16:58 编辑

静待花开

     汪老一生坎坷,沉寂了大半辈子,直至最后二十年才薄发了前半生的厚积。纵使前半生历经磨难,他仍有着一双发现美,发现爱的眼睛,想着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
     那些年,花开的很迟,但还好,最终还是开了。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志士热衷于吃,从东坡肉到随园食单,从《雅舍谈吃》到汪曾祺的《家常酒菜》,他说“家常酒菜,一要有点新意,二要省钱,三要省事。偶有客来,酒渴思饮。主人卷袖下厨,一面切葱蒜,调佐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显得从容不迫,若无其事,方有意思。”如此亲切有趣,来者亦不拘束,这才有点生活本该有的样子。他甚至还自创菜谱,一道油条塞肉,即是独家,亦如闲居的苏东坡,得意洋洋也好,满目萧然也罢,无论世界如何待我,只要我热爱生活,亦能在自己的天地之中活得有滋有味。
      正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汪老才能始终以敦厚仁慈之心看世界,持悲悯情怀写下能抚慰人心的温柔的文字。
      然而,反观当下,人们缺少的便是对生活如此的真挚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于他们又有何区别?每天两点一线,一上车便倒头就睡,回到家便沉迷于手机,他们似乎被无形的丝线牵制,任人摆布,他们早已失去了生活,只是麻木如像是走肉般的存活于世。如此的生命有何意义?一个不懂的热爱生活的人,即使在事业成功,在生活上也是一个彻头彻尾失败者,一个没有灵魂的机器。
      热爱生活未尝不是一件易事,生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只需要有些儿童般的童心与热情。正如萧红所描述的:“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在说话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该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是该怎样活就怎样活,只不过,闲暇时多看看身边的一点一滴,多看看人与人之间的爱,多看看人情的美。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时间告诉我们,身陷泥泞之中,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身迷繁华之地,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
      这便足以。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
      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
作者: 陈艺瑄    时间: 2019-6-23 17:01
干净的心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陌上青草,帘外芭蕉,沉默的桃源盛景。每个中国人都有个桃花源梦,憧憬着一片遥远的隐世之地。褪去繁华中萧瑟的外衣,与沧海桑田为邻,荡涤被尘埃沾染的心灵。零落人间,需要一颗干净的心来抵御喧嚣和尘土,触及最初的光亮。
    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孕育了许多落笔成花的作家,然而后来那些人都离开了水,上岸去了。上了岸的水族有的演化成爬行类,有的则期期艾艾,成了两栖类。惟有他留了下来了,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水。他叫汪曾祺。“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这就是那个干净的他,初心不悔的他。来自水乡,他“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落笔便刻画下人间草木,勾勒心中最美的圣地,他写出了繁华中少有的“一把花”,这花如此干净地开着,令人神往。它替汪曾祺诉说着,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即使身迷繁华之地,也要保持一颗干净的心。
     东篱下的陶潜,叹归去来兮,“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发现迷途犹未远,便捧起那颗干净的心,从此视若珍宝;“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易安居士几经浮沉,却不肯让岁月萧索真正易安, “气吞江南十四州”,她永远心系被践踏的国土,没有被南宋的懦弱之气熏染,一颗心干干净净。女词人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遗世而独立,追随春的脚步,与丈夫悠然自得,不曾沾染功利之沙尘。时常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思心之所向,不被外物羁绊了心志,方能够真正聊乘化以归尽,出淤泥而不染,脱离世俗喧嚣,保持心的干净。
    人总要保留下最初的那缕光,无论何时都能照亮自己的心灵,看看是否落了尘埃,是否失去了本来的光泽,是否还是那颗从前的干净之心。如诗人郑思肖笔下的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任风吹雨打,都能胜似闲庭信步,不变那颗干净的心。

作者: 徐王嘉乐    时间: 2019-6-23 17:26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人生如登山,总有人能登上最高峰,也有人最终只能停在半山腰。对于那些成功者来说,无疑是看到了绝胜风景。对于真正的成功者来说,在看到诱人的风景之时,却也仍能想起曾经在登山路上,路旁不起眼的野草。
        谦虚是一个永远修不完的课题。真正谦虚的人是已经触及成功,却仍记得自己曾经那段艰苦的登山岁月的人,因为在他们心中,自己与那些正在努力登山的人是一样的。只不过一个是进行时,一个是完成时而已。所以他们所做的更多是鼓励,是安慰,是引导,是对自己这段艰辛历程的反思。
        而另一些人,成功之后,总爱将自己抬高到不可一世的程度。成功带来的喜悦与名誉早已蒙蔽了他们的双眼。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学会了抬头看天,而忘却了低头看路。天上的日月星辰固然吸引人,可地上的石块荆棘却是你必然需要跨过的。登上山顶的人若是一味望着天,眼底无路。终有一天会摔下悬崖。那些因贪财贿赂而入了监狱的高官们便是最好的例子。能只手遮天并不可怕,认为自己能只手遮天才可怕。
        汪曾祺曾写过多少草木,拿他这些文字可以编一本词典,薄薄的,并不整齐划一的这种词典,不解决什么难移,就是没事翻翻。让你觉得身边带了一个花园,或者一个不错的菜园。很多人成天忙活,就是把美从土里揪出来,搅拌成水泥去砌墙。汪曾祺就跟这些人着急上火。这些人就像茶馆里说的,“把那点意思弄成了不好意思。”可见汪曾祺虽为文字大师,却仍不忘,发现身边细小的美。在外人看来,这些美并不值得用汪曾祺的文字记录。可汪曾祺却认为这些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之谦虚便该如此。
        登山途中,虽有海子曾说“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但却千万别忘了马一浮的那句“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保有内涵的人从不轻易外放光芒。那些略知一二的人,恨不得把自己这些浅薄的知识告诉全世界。即所谓满瓶不动半瓶摇。
         还是希望做人能像汪曾祺。在水边走着,偶尔抬头望一望天气,复又低头看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寂寂白白的水。
作者: 顾博涵    时间: 2019-6-23 17:36
个中况味心自知
  泰戈尔曾说:“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活在这世上。人存在的意义便是在世上找到一些值得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正如汪曾祺所言:“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阳光的钟情。”
  然而现在的世人却好像早以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热爱了。佛系青年稳做蒲团,小布尔乔亚精致利己主义卷土重来,自己造牢笼,自己关着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上帝,自己来崇拜。他们好似以为这就是真正的热爱,沉溺于虚妄之中。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重剑无锋,大巧不工“的汪曾祺就是这样一位一生都坚守自己心中所热爱的人。大学毕业后笔耕不辍,坚持进行文学创作,虽名气不大,却也不悔初心。在文革动荡时代中,他坚持自己独有的若即若离的处世态度,坚守心中的道德。因为他明白“飘进生命的雨云,是黄昏时候的彩虹”,即便遭受多大困苦,也“只顾风雨兼程”。终于,在《受戒》一文发表后,名声大噪,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型。而这大器晚成何尝不是他真正热爱世界的结果?
  抑或是如沈复,陈芸夫妇,“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曲湖海茫茫“,即便生活困苦,他们也至始至终没有忘记自己心中真正的所爱。他们不爱钱财与珠宝,却“于破筒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他们不追求功名利禄,而以”课书论古,品月评花“为乐,过着无比富足的精神生活。
  生活中从来都不缺少那些值得我们热爱的东西,只是因为心浮气躁,匆匆而过,从而错过了罢了。很多时候,在经过苦涩生活的磨砺后,很多人便俯下身子,忘记了自己生活的初心与热爱,眼睛黯淡而失去了光泽,“诗和酒上都蒙满了灰尘”。其实“诗和远方”无关金钱,无关现实,只跟内心有关。只要我们心中有热爱,我们的眼界就会开阔,境界就会提升,才会真正的热爱上生活。
  “雪泥红爪浮生梦,个中况味心自知”愿我们人人都能品味自己人生真正的热爱。

作者: 杨瑞    时间: 2019-6-23 17:41
                                                                                             传承

       陈忠实有言:“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
       经书,使小小的家族有可以传承的精神血脉,使大大的国家有颇为深厚的文化气息。也正是经书,让我们短暂地脱离世俗和功利,迈向绵延不绝的思想长河。
       经书,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文明绵延发展的产物。但文化传承带给我们的,却不止于此。中华文化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是人类文明史上独有的,它顽强的生命力正是一代代中国人的坚守所给予的。正如汪曾祺所言,我们应做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去发现更多值得深思的东西。
       但在当今快捷功利的繁荣背景下,大量“碎片式”的信息抢占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人们沉迷于这些无聊无用的八卦,“鸡汤文”中,越陷越深,难以自拔。又有多少人愿意在1闲暇之时品一口茶,重温名著经典,感受中华文化之深厚底蕴呢?
       诚如林清玄之言:“人应站在传统上,内心才有深刻。”没有传统,就没有文明,若无文明,何谈发展?文化底蕴毁掉了,国家发展得再快,也是缺乏生命力的。故而吾辈还须接过前人火炬,将文化世代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永不衰败。
       传承文化,不应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需要我们用实际行动去争取才能实现的。作为青少年的我们,是可以在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中寻得独属于自己的欢愉的,在尘世的污秽之中,文化为我们的心灵提供了一方温柔净土;在繁华喧嚣之中,文化为我们的心神辟得了一处空山幽谷。细品文章,感受文化之后,细酌几句真思切想,不亦美哉,快哉?
       传承文化,感受文化底蕴,更是对生命的洗礼和检阅。文化的传承让我们得以与历史长河中的先辈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先辈笔下的人世岁月,欣赏先辈描绘的璀璨星河。在世代作家不断变化的笔风中,感受出社会的变革动荡,品味丰富多彩的人生态度,并以之反观自身,终得以取长补短,荡涤心灵。
       传承文化,并不意味着一昧地保留,它需要新与旧的碰撞,才能迸发出新的火花。我们诚应怀揣一颗饱含尊重的诚心,郑重地接过历代传承的文化火炬,让它在新时代的环境下,燃得更旺,更长久!
       漫漫文化征程,如一川银河贯穿始终,静思往事,如在目底。
        而今,正是吾辈须怀着传承之心,再为中华文化添一笔绚烂生花。
作者: 崔家铭    时间: 2019-6-23 17:50
       留意生活   
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一贯简短质朴,没有华丽的形容词。但是如水的平淡中又透着清亮 ,用朴素的语句构建出了诗一般的意境。他的散文并没有那种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目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这一切,便是源于他对于美得发现和追求。
“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在常人眼里污浊不堪的事物,在汪曾祺眼里变成了一种另类的美。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了下来。真正的美,也许就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小角落中,等待我们去发掘。
“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在诗人顾城的眼中,陪伴就是那么简单。他将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放进诗歌,使其变成艺术,让人重新审视生活,热爱生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美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辞藻,而是源于生活,纯粹到极致。
能够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美,源于对生活的热爱。“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这世界美好的东西太多了,生活的苦难并不能摧残我们。相反,我们应当努力发现生活中的美。
“从前的日色很慢,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的一辈子跌宕起伏,面对家道中落,面对反内战,面对文革入狱,诸多不如意的遭遇接连发生,他也保持着贵族的气质,拥有着顶级的魅力,精致的格调。即使被污蔑入狱,在木心身上丝毫看不到落魄的模样。他静静地在牢狱中端坐着,不同其他被关进来的人爬的那样狰狞,腰板直挺挺得不向任何人屈服,他的精神状态非常高傲。他曾说坐牢也要有衣品,坐牢也要有坐相,不能忘记祖祖辈辈教的礼仪。这种面对生活的苦难还能处变不惊,并且不放弃自己所坚守的美,值得我们去尊敬,去学习。
美,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总能发掘出他的美好。一时的苦难并不能掩盖美的事物,留心生活,战胜苦难,生命的彩虹终将会出现。
      

作者: 庄星瑞    时间: 2019-6-23 18:06
品味人间
        汪曾祺的文章,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很少有锋芒毕露,显眼而又高深的大标题。无论是端午节的鸭蛋,还是茨菇汤,都是舌尖上的美味。无论是《受戒》还是《大淖记事》,都是淳朴民风的写照。人间烟火,有暖有寒,尽在汪曾祺先生的笔下。
        品尝过人世间百味的人很多,但能够真正懂得人世百味的人却很少。我虽然也感受过人间各种酸甜苦辣,但是往往都是按照第一反应行事。开心了,就笑一笑,然后便当什么事都没发生。伤心了,哭一哭,然后事情也自然就忘记了。真正将人世间百味尝遍还能悟的人,很少,而汪曾祺便是其一。
        民风民俗,乡土人情,这些看似最平常不过的东西却常常为人所忘却。我小时候常常在门口听见卖酒酿的吆喝声,拿了钱出去便买来一碗酒酿,美滋滋地回了家。但在现在,如此的吆喝声已经很难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喧嚣的城市中被人们听见,有关民风民俗的事,逐渐消亡……或许都只是存在于童年的美好回忆中吧。
        而汪曾祺却对乡土人情与民风民俗倍加关注。在《受戒》中,和尚除了把念经当作一种职业外,其他行为都与常人一样。他们不在乎佛教的清规戒律,像常人一样喝酒、吃肉、娶妻。文中小和尚明海与小女孩英子的朦胧爱情,歌颂了人性美,赞扬了个性的解放。在《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用详尽的描述将端午节吃咸鸭蛋等各种习俗,活灵活现地展现在眼前。
        人间百味,在乡土人情中最能体现,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间百味已经不再成为人们的焦点了。人们朝着时代潮流急速向前冲,曾经的那个慢节奏值得品味的美好一去不复返。虽然人世间依旧充斥着喜怒哀乐,但是我们已经不会尽情慢下来,一步步欣赏,一步步品味了。我知道,妈妈的菜很香;我记得,曾经过年拜访外婆外公爷爷奶奶的时候;我明白,当年去和别的小孩子一起嬉笑打闹的瞬间。然而,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都那么值得品味,但是,一切都已经没了。

作者: 陈蕴琪    时间: 2019-6-23 18:16
本帖最后由 陈蕴琪 于 2019-6-23 18:18 编辑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
“和羹之美,在于合异,上下之益,在于相济。”
或许,你是否曾为一颗栗子的香甜而感到幸福,又为芥末的辛辣而感到痛苦,这些都是五感中的味觉所带给我们的切实的感触。我们说,人生,五味杂陈;人生,百味交合,人生不只是索然无味的水加水,亦成是盐加盐,人生,是水与盐的交融,是二者协调共生携手打造出来的一趟旅行。
余音袅袅,人世间太多的热闹,原本是想做一张一尘不染的白纸。纵使无味,也可凭风飘,满地跑。可人生不会遗漏你,世间的百味不会忘记你,你所经历的一切,承受甜与苦,酸与辣,咸与淡,都在生命的轨道上发生着。
在这些泥沼中煎熬的人是大多数,他们挣扎,无用,他们逃跑,无果。善者寥寥,能在人生的百味中,寻得一处协调,寻得一方平衡的人太少。
在他的眼里,人间烟火,也是四方食事。痴迷于汪老笔下五味食事,他是美食家,他吃食物总是爱以舌交细味其味,许久方舍得咽下。他的人生中不定的事太多太多,在最动荡的时代生活过,被加以利用被动的生活过,你说的人间的模样,我想,他都见到过,可是,世态炎凉,人性凉薄都没能让他退却过。
于他,是在百味中,细细品味之时,独自找到了相存共生之道, 他将盐与水兑在一起,浅尝一口,笑了。他明白,共生的道理,是包容。
在你不为生活单调的滋味,喋喋不休地抱怨的时候,我想那便是包容。为人,处世,亲而有间,疏而有密,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君子和而不同”那也是我们与自己的相处之道,与人生的相处之道。
若是看不清人生百味,不如先去看看尝尝舌尖百味,和汪曾祺同看到酸、甜、苦、辣、咸的风景,他爱家乡咸咸的鸭蛋。爱北京怪味的豆汁,爱草原上鲜嫩的羊肉,爱口中的一切,爱生活的一切。
“隆冬风厉,百卉凋残,晴窗对坐,眼目增明,是岁朝乐事。”也爱百花,也爱枯叶,也爱晴天暖阳,也爱雨后寒风,也爱欣喜,也爱苦痛,爱水,亦爱盐,只是最爱水中加盐。
闲坐家中,几粒盐惊扰了杯中的白水,无妨,灯火犹可亲。



作者: 王远哲    时间: 2019-6-23 18:57
从前慢
从前的日子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从前的生活也很慢,就像醇厚的窖藏,慢慢醒,慢慢品,回味悠长。
当时日的发条愈发拧紧,一切都成为了高效率的运行。我们可以坐在宽敞的城际高铁中,快速往返于两点一线间,却再也无法看清车窗外的油菜地;我们可以快速知晓每时每刻的讯息,在短视频中看见世界各处的人与事,却也失去了等待消息时期待、遐想的快乐。我们活在这样一种忙碌之中,沉浸在社交媒体的流量中,渐渐地忘记了过去的红砖白瓦,成为了车来车往中迷茫的过客。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我们被迫开足马力,却不知往哪里骑行。如果过去的生活像常青藤在蔷薇香中不急不躁地爬墙,那么现在我们活得更像牡丹,拼命地生长,只为了短暂的花季。
让一切都慢一点,静静地接受生活的冲洗,安静又淡然。
慢慢地生活着,欣赏着,像一首老歌让生命浸润其中。缓慢的节奏,带来了快频重压下的喘息。它是一种文化,洗去铅华,沉淀出光阴的故事;它更是一种态度,在那岁月的尘埃背后,细品每一个微小的感动,你会发现许多事情都值得深思。《红楼梦》、《浮生六记》都写到插花的艺术,这些本是悠慢的生活里折枝的创作。不仅用名贵花,蒲草、野莲甚至荆棘也能采入。一瓶一缸,随心所欲,一晃眼就是一个下午。插花插到风晴雨露,还将蝴蝶、昆虫坠入其间,插出神来。从前,陆羽创茶道,林清玄先生浪费时间慢慢喝茶。在兰花茶的香味中,林先生俯望着堆叠着的人欲高楼;在莲花盛开的地方,茶几边,躺椅上,栖居着清欢。慢生活的文化,带来一种美,这是一种朴素的精致。慢慢地活着,可以看见真正的人。
慢慢地活着,成就了一种生命的哲学。在风平浪静的夜晚,夏曼蓝波安在海中夜潜。他看见一条巨大的浪人鯵,没有射杀,他静静地欣赏它雄壮的美,与它做灵魂里的朋友。尽管家人万般鼓励、逼迫他去台湾工作赚钱,他仍最愿意把自己的黄金岁月消耗于海洋的劳动,陪着海洋慢慢地呼吸,重新迎接海洋的洗礼。在现实快节奏的前景面前,他宁做狂傲的海底独夫。他愿照老法子活着,飞逝的时间遇见他就化成墙上的“滴答”声,每分每秒都有印记。他是一位“遗民”,永远固执地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从前,我们慢慢地过活,而到今也可以让自己沉淀下来,静静地接受生活的冲洗,等到有一天,爬满向阳的墙。

作者: 李文清    时间: 2019-6-23 19:08
             静待夏花,不期而遇
  “得到一本好书,我是那么快乐。”海莲·汉芙在《查令十字街84号》中如是说。不期而遇,总是充满惊喜。
  我想生活的乐趣在于,你安排不了它的全部,你预知不了未来。有时一本偶然的书,会让你虔诚一生去读。一件偶然的事,就这样打乱了你周密的计划。一个偶然的人,足以改变一生。
  因为避难时偶然带了一本从文先生的书。汪曾祺爱上了这个当时有名的作家,立志考上了西南联大,成为了他的学生和挚友。偶然的一本书,就这样改变了他。
  但是从西南联大毕业后的汪曾祺,在上海求职,却四处碰壁。他落魄街头,无计为生。于情绪低落,几近崩溃中,他就这样遇见了沈从文书信里的那句“你手里有一只笔,怕什么!”偶然的相遇,让他从模仿《边城》中的理想纯粹,到最终成为有染尘世几缕烟的自家风格。
  沈从文因汪曾祺偶然带的一本书,成为他终生的贵人,这并不罕见。偶然的相遇,是那么不可捉摸,但它的力量却如火石的碰撞。是俞伯牙颠簸一路,在风浪平息,云开月出时,无意间拨弦一曲遇到了知音钟子期,成就高山流水的佳话。
是陆羽辗转各地,湖州避难,遇见了贵人皎然,成就了中国茶文化的传承。古人最惜知音,最爱品茶。而这些让后世回味无穷的金典,于其形成之初都充满了偶然。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偶然并不仅体现在不期与他人相遇,我们也要学会不期与自己相遇。汪老的文章从不刻意寻章摘句,追求华丽的辞藻。一贯白描,简短质朴。如此文字,读起来又能让人不经意间得到一种清新隽永,生趣盎然之感,这是汪曾祺的自家风格。正如他在《人间草木》中所说“美,多少是要包含一点偶然的。”
  偶然的相遇,可不是守株待兔,也非不劳而获。没有汪曾祺对文学的热爱,哪有他立志西南联大。俞伯牙若没有坚实的感情,又怎能与劳累之时弹上一曲。陆羽若没有特别的性格,又怎会放弃科考,潜心品茶道。偶然的相遇,说的是做事少点功利心。
  愿你有所爱,静待夏花,生成夏花,终会不期而遇。
  
  
  
作者: 经喜妍呀    时间: 2019-6-23 20:08
松柏之质,经霜犹茂
“一切苦难,皆是过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岁月无情如锋刃,她带给你疼痛,折磨,日复一日的疲倦,岁月也柔情似水,她给你热爱,阳光,四月和煦的山风,当锋刃入鞘,清澈流水打湿裤脚,便只叫人感叹,何其幸运,降临人间。
苦难的辛酸滋味是让人难忘的,而生活中的甜蜜与美好也是该长存于记忆中的,可人们总喜欢选择性的遗忘,他们只记得八月骄阳似火,却忘了一月日光温暖,他们只记得淫雨霏霏,苍穹昏暗,却忘了晴空万里,白云纯净。逐渐的,他们忘记了一切的欣喜和愉悦,他们忘记了一切的美好与珍贵,他们只记得那些悲伤与痛苦,他们的身体逐渐被这无处安放的伤痛腐蚀了,衰颓了,他们,再也走不下去了。
若是能回想起一丝甜蜜,那他们心里的苦楚,许是能被填满的吧。
便如汪曾祺先生,名誉被辱,下放改造,我们都以为他心里的苦楚几要满溢出来,可事实并非如此。日子确是苦的,可他从这无止尽的苦中,攫住了一丝甜,小心翼翼的放入口中,他将一切苦难留给过往,他的肩上不背负一丝痛苦,他的身子轻盈了,脚步稳健了,于是他叫人只能瞧见他挺拔的背影,逐渐消失在道路尽头。
再如普希金先生,他称苦难为生活的欺骗,他的心里不怀一丝悲伤与急切,他相信忧郁的日子终会过去,人生实在艰难,可真正勇敢的人的双眸从不局限于这苦难之中,他们能看到晦暗逼仄,但他们更能看到无限光明与希望而大步前行。
一切苦难都是种子,他们被掩埋,被发现,然后成长,开花,最终结出奇妙的果实,只要,愿意等待…
“我们坠落,破碎,掉入深渊,但我们终归被托起,被治愈,我们无所畏惧。”
作者: 龚晨伟    时间: 2019-6-23 20:25
江船火独明
    看看夜空吧,趁着群星璀璨,月光柔和。
    在远离喧嚣的郊野里,我不禁感慨穹顶的美丽。或许城市中的人们早已厌倦了仰望世界,又或许只是因为他们习惯了寄人篱下。忽视细节,忘却自我——想要在泥沼中寻找绿叶,却身陷囹圄,无法挣脱。
    “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几十年来的跌宕起伏,平淡的一句话便道出人生的真谛。我们可能逃不出巴黎(可能它根本就不是,只是我们一味地主观认为),但我们始终给予它敬意与爱情。
    我们大可尊敬这样的生活,就像一个人站在那里,沉默是一种最深沉的敬意,两人之间不必建立言语的联系,却能感知到彼此。对于更近一步的敬意,便是尊重各自的存在,不互相干涉。倘若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那又与你何干?只需要坦然接受。然而,最高层次的敬意,便是彼此交融而互通有无。物为我用,而物亦物,人亦人。
    纵使世界无情,“我投入的是真情,又怎能不爱他?”——保有一颗素爱之心。“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发现一滴清晨新生的露珠,在草尖,把阳光大胆分析。诗意欣赏黄昏下的晚饭花,在红花与绿叶间,现出一丝淳朴与美丽。又或许,置身林间,在一片自然的清新中寻觅生命的律动,美好之事物,又如何能不喜,如何不爱?纵然已察天下事,独爱阶边帘下草。
    真情,真意,不如真自我。做生活的主宰,而不为生活所累,就是一种自我的人生姿态。苏轼以“皛饭”笑侃,称此不失为世间美味;清玄躲在屋舍中偷饮汽水,在打嗝后的阳光里寻找到了幸福;向来爱自制美食的汪曾祺也曾说:“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他们都是生活的舵手,驾一叶之扁舟,轻舟已过万重山。
    生活之美,生命之痛,皆已了然。参透逆旅,心怀真情,小饮清茶,慨叹释然。
    独守江船,围炉夜看,明月星辰。


作者: 赵煜杰    时间: 2019-6-23 20:47
美的侦探
望着窗外,只要一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这是诗人张枣的诗,很轻,很柔,却又似有许许多多的深思熟虑。能创作出这样巨大纵深而又不分古今的审美意境,张枣那清秀明媚的眸子一定看到了窗外的美吧。
不是所有人都能发现美,他们往往止步于忙碌的生活,让这个小小的围城成了自己的整个世界,那里哪有美呢?一日日的重复只增长年岁,生活的色彩却没有增长,仍是单调乏味。“生活不是活了多久,而是发现美,创造美,这种乐趣是偷不走的。”我们即使混迹尘中,也能高视物外,只需陶情杯酒,寄兴篇咏。我们,都是发现美的侦探,只愿藏名一时,尚友千古。
看看汪曾祺老先生吧,即使是在马铃薯研究站工作,他也能花费半年时间绘成厚厚一本《中国马铃薯图谱》,在他的眼中,生活绝不是围城一片,而是一方小小的边城,哪里都是新鲜,哪里都充满好奇与乐趣,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或是可见的朝日,或是可闻的花香,或是可感的落日余晖,或是可听的蝉噪月静,都是他眼中的美好。一如他的语言,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感谢他,发现了美,记录了美,也让人们通过这文字看到了属于他的美。
发现美,不光需要细心的观察,也需要心灵的安静。似清玄大师,与繁杂红尘中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时的平淡与宁谧。“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他便是一个莲花般的人,会因路边小草而止步,会因纯味的食物而欣喜,以一颗清静的心看世界,忙中寻静,追寻那灵魂的诗意栖息,于生活中触碰禅意,以平常心生情味,于是,平常中有不平凡,单纯中却不简单,在清净之中总有美不禁意间留下的足迹,而能够经受这寂寞与沉闷的人,沿着这些蛛丝马迹找到了它,也找回最初的纯情与快乐。
请再看一看周围的世界吧,就像浩瀚的大漠凝望变幻的苍穹,就像残破的古堡欣赏自己沉重的背影,就像壮美的山河回忆变迁的历史,就像一位智慧的老者审视自己多舛的命运,那里就有美,那里都是美,那里就是美。
只因天性向往美,我们定会去寻找,去欣赏,去珍藏。
     

作者: 倪婕    时间: 2019-6-23 21:48
一庙人间
  无人时,去瞻南普陀寺,偏东南一隅。
  夏蝉时鸣,友人临前叮嘱——当去沿海炮台,那里有最壮阔的海涛,最昳丽的日出,也是最雄浑的遗迹。我思量许久,不顾脑后激荡而来的百年豪气,折腰于南普陀寺的馅饼。
  忽然觉得熟悉,不若徐诗人初秋驱车入山,想见满山的桂花娉婷而来,是带着乡味的闲情所致,非得九月初雨不打早桂,十月凉风撑不得晚桂的时节。倒也不知是桂花香还是桂花蜜了,丝丝入扣,层层叠叠地涌入人心,且不论风云激荡,就于一尺三树地处安稳度日。
  听遍礼忏,往来人不乏慕名而来,不乏为信仰而来。钟鼓楼外有白鸽归巢,般若池旁大禅堂有合十之声,续于细直烟火中的情绪若灰烬消散不见。有孩童嬉闹过佛陀壁画,声响就像是被谁刻意隔在了耳外,只留下不知所来的钟磬音。这钟声悠远,几经离散,几毁于战火,晚明名士池显方道,十年古刹几残灰,重建天花散讲台。于纷纭中观花开,于大悲中窥月满。方丈请灵,高唱《宝鼎赞》,再至天王殿前,后到往生堂诵经回向。召请四生六道一切孤魂,共赴法会,同沾甘露法味,永脱轮回之苦;并请诸佛菩萨莅临坛场,愍念众生,慈悲垂护。
  于堂外入口一枚素饼,是小而圆满的存在。其冰皮酥脆,是绿豆的松软裹挟侵袭了口腔。小小的馅料像是味觉的漩涡,配上耳边扬起的梵音,像是身心已游万仞。
  郭老曾尝南普陀寺素食,将香菇冬笋糅入诗句,香菇玄色而面筋素白,于温热汤水中浮沉,“半月沉江底,千峰入眼窝”,一道素食“半月沉江”将山家禅机藏入盘中,于小食中藏天地,于咀嚼中品人情。谁言庙家禅味淡,也知俗世情浓。想起汪曾祺的一枚鸭蛋与一碗咸菜茨菇汤,纸上笔墨清浅,难敌舌底鲜香百味。纷杂滋味,蹚过深山的素味,是一份自然的馈赠;煮于小火炉之上的排骨汤,是一份人情的守候;静庙缀花的素饼,是一份脱离喧嚣的思索。
  唇齿留香,口腔中若有若无的香甜,是八月海风刮不走的记忆,那便寻绿荫一处小憩。去描一幅文殊菩萨的像,许是指尖细腻残存的素饼滋味作祟,看那副慈眉善目,就像是识得了烟火气味似的。
  像是你在人间一般。
作者: 颜韬    时间: 2019-6-23 22:20
主题:传承
题目:让河流下去
钱穆先生曾说:“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或许就像穿着长袍戴着鸭舌帽的溥仪一样,这样生硬而怪诞的拼接令本国人羞愧,又使外国人失望。
若是自身的文化已经远去,传承自然是没有必要的了。但不论在宫殿的梁柱之间,瓦面之上,还是在节日的喧闹,典雅的中和韶乐之中,总会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让你觉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有时他们不过是几个人静静地在人们不易察觉的地方为屋顶“调脊”,有时也许是一群人在歌声之中欢唱舞蹈。但我们总能从他们身上找到些什么,回忆起什么,抑或是发现些什么。
说他们是遗民,并非因为他们生在某个特定的时代,而是他们的身上传承了某个时代的精华。他们能够从荒芜中找到那朵鲜花,在新生的橡树林中觅得百年的古树,在灰烬中拾起一片琉璃瓦,在杨柳岸边找到古籍中的景致。他们生在当代,却又没有把自己禁锢在现代,而是从一副壮阔的画卷中思索古人的笔法,写下新的篇章。
嵇康走了,带着那一曲《广陵散》;西夏人走了,带着他们对佛经的理解。但楚国灭亡了,楚文化的神秘令人神往;唐帝国远去了,唐诗的吟诵声却不绝于耳。传承,便是文明的延续,也是文化的复兴,就像人们自古以来便热衷于寻找河流的源头一样。河流可以靠降水补充,却不能没有源头。缺少了传承,河流就断流了,两岸的生机也就不复存在,沃土也会成为沙漠,也许是文化的荒漠。人们望着土堆一样的西夏王陵,细细思索纷繁复杂的西夏文字,却未必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
而传承却也可以是一种发展。林清玄说:“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或许就像那玉琮一样,二绳四维的宇宙观或许现在看来并不是真正的宇宙,但其中的思想却似乎又像是一个深刻的哲学命题。拼凑起来的石块,很难严丝合缝地筑起一座塔。而面对眼前的石块,却也需要打磨,需要精雕细刻。缺少了传承,人们面对的便是这杂乱无章的石块。或许每一块都很精美,却令人无从下手。深刻的内心便正要基于自身的传承与发展。
千年过去了,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而贯彻始终的,确实不断的传承。它如活水一样,载着人们不断向前,使人们从中不断汲取新的源泉。


作者: 黄纪衡    时间: 2019-6-23 22:23
汪曾祺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短短两句诗中却映出了汪曾祺的倒影。这个被时代所遗忘的流浪者,却爱着每一道菜肴,每一个人,每一寸草木。“我不爱逛商店,爱逛菜场,看看那些碧绿生青、新鲜水灵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悦。”生活之平淡却被他过出了风花雪月也不曾得到的惬意和轻松,世界之苍凉也在他饱含爱意的笔下显现出生机和灵动。
可是如今时代,人们确实是逆其道而行之了。生活的压力如千钧重担积在人们的肩头,社会的喧嚣中物质的车轮滚滚向前,任何所谓心灵的力量在万众一致的期望和欺骗之下,都仿佛螳臂当车。在这里,哪还有什么风俗纯朴世间绝景的惬意随心?有的只是功名利禄劳心劳力下人们残缺的背影。哪里还有什么灯火可亲中一家人分食鸭蛋的清淡和温馨?有的只是酒宴之上觥筹交错假意相迎。在这里,人们好像失去了爱的能力,亲人和朋友都在物质的车轮下压薄成了一张可以测量长宽的纸片,更别提那不堪一击的草木青青。
然而,汪曾祺用一篇篇诗意的文字告诉我们:享受生活,享受爱意,不是结果,而是能力。正是因为能够从监牢的铁窗中望见外面的一根草叶,正是能够从柴米油盐中品味出一丝感动,这是世界才被绘成全彩,如诗一般的画卷才会延展开来。只有这样“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我们眼中才有天地绚烂,乾坤绚烂,黑白分明。只有“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我们的心中才会有那么一点爱意涌动,人生的活力才会从爱的火花中迸溅开来。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天地才有爱;因为心中有一方盛景,天地间才有风光无限。又如同汪曾祺所言,“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热爱这个世界,热爱这世界上的万物,需要的是一颗平淡而又赤诚的心灵。“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这样心灵的力量,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因为功利的目的而学习的,这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感知,对于感动的回响,这是刻在我们骨子里的热爱,也是融在我们血液里的暖流。正是有了这么一点生命的韧性,人生的旅途才能在生命的起伏中保持平常的本心。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我们识得的,不止是这个世界上的草木微青,更是生命的延展,是心灵的远行。

作者: 江景怡    时间: 2019-6-23 22:31
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汪曾祺先生曾评价同是枚吃货的张岱:“浙中清馋,无过张岱。”一点儿不假,作为天下第一美食家的张岱,有“三不吃”:不是时鲜不吃,不是特产不吃,不是精致烹调不吃。他对吃的讲究,完全配得上晚辈的评价。
而汪曾祺本人写的吃,总让人想流口水,一如质细柔嫩、吱吱冒红油的高邮鸭蛋。而他的作品本身就像一道道勾人心魂的佳肴,于是万千读者化身为万千食客,在与一场场色香味俱全的盛宴邂逅之余,也在一次次咂摸人间至味。
两人相似的双重身份可能不足称奇,而恰恰是两位大师身上生逢乱世仍不改乐的、人们失落已久的生活情志与拔俗浪漫的文人气质,感化了受恩于千篇一律的生活,索性头脑迟钝,想法匮乏,行动迟缓的我,戴着枷锁还要强打精神舞动的我。
原来生活的初衷是想让每个人回归最为简单纯粹的快乐,哪怕仅停留在唇齿间的流连,而绝非与同是天涯沦落人互掐互陷,逼到你死我亡的境地;生活也会乐意包容你无关是与非的小瑕疵。白玉微瑕,瑕不掩瑜,前提是你已问心无愧地造就了一个接近完美的自己。
至于眼下,囿于既定的轨道之上,若想操持意趣二字,怕不是任由虚妄拖拽走,脱离坎坷、厚重的现实了。《花镜》一书有关西湖花隐翁的暮春一日的描述,填补了存在我脑海深处的空白: “晨起点梅花汤,课奚奴酒,扫曲房花径。阅花曆,护阶苔,禺中取蔷薇露浣手,薰余蕤香,读赤文绿字。晌午採笋蕨,供胡麻,汲泉试新茗。午后乘款马。执剪水鞭,携斗酒双柑,往听黄鹂。日甫坐柳风前,裂五色笺任意吟咏。薄暮绕径,指园丁理花,饲鹤、种鱼。” 世上最好,莫过与自然相对,融化在金风玉露里。梅兰不语,自语,松鹤无言,自言。
在幻想里,万物仍未越界,仍然存在着某些必然。在现实中,19届的学长等待揭榜,妹妹班级已竖起了倒计时的牌子,奔赴我们主场的日子计日可待,不如执卷读书,心无杂念。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作者: 孙嘉    时间: 2019-6-23 22:32
亮做的瓣子
“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要去尝一尝。” 东方和西方,江南和塞北。云南的锅贴乌鱼,辽宁人最爱的的酸菜白肉火锅。人们的迁徙促成了食物的相逢,食物的离合见证了人的聚散。
每一道菜里,都蕴藏着一份不同的心意。渐渐传来的淡淡的饭香,腾跃着的乳白色氤氲,那是家的气息,那是人间最温暖的烟火。一碗温热豆腐鱼汤,一碟清炒小菜,一碗喷香的米饭。人间有味是清欢。
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我们对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乡,是怀旧,是留恋童年的味道。
总是怀念记忆中的鸭油烧饼。祖父在我放学时总会来接我。他会带着浸着斑斑油渍的暗黄色纸袋,或是油乎乎的塑料袋,里面装着几个方方黄黄的烧饼。上面有一层金黄色的油蓉包裹着,还有几粒白芝麻。烧饼外焦里嫩,咬一口,烧饼中间焦黄酥脆,并带有芝麻的香,烧饼的边沿暄腾腾、软乎乎,越嚼越有香甜的粮食的味道。咸的鸭油流出来,满口肉香。我总会笑着吃,祖父总会笑着看我吃。
美食和风景,可以抵抗全世界所有的悲伤和迷惘。
这是盐的味道。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也是时间的味道,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乡亲、念旧、勤俭、坚忍等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几乎分不清哪一个是滋味,哪一种是情怀。
想念祖父,和他经常给我买的鸭油烧饼。
一个人口味最好杂一点,耳音要好一些,能多听懂几种方言。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
汪曾祺先生著有一本《人间有味》。汪先生大概也是吃遍天下的人。他曾说过:“人生如梦,我投入的是真情。”如此热爱美食的人,尝遍了大江南北的各色风味之后,也明白了人生的道理罢。人们懂得用五味杂陈形容人生,因为懂得味道是每个人心中固守的乡愁。一饮一啄,饱蘸苦辣酸甜。
“都说梨花像雪,其实苹果花才像雪。雪是厚重的,不是透明的。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

作者: 李舜天    时间: 2019-6-23 22:39
本帖最后由 李舜天 于 2019-6-24 20:29 编辑

                                                         但使愿无违
      露珠凝结在火红的枫叶,于是便闪烁着光彩动人的红;露珠静止于洁白的荷花,于是便呈现出原有的透明。
      人也是这样。人生浮沉,起起落落,纷繁的世事会左右我们的想法,我们难免会失掉最初的心境。可是,只有当我们保持自我时,我们才能寻找到人生的意义,完成人生的升华。
      如今,浮世喧嚣下,多少人在一开始意气风发,心怀凌云壮志,但是在世俗日复一日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心境,或迷失在功名利禄中手足无措,或沉浸于醉生梦死中苟且过活,他们心中的彷徨越发深重,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处,以致终在岁月的千百次的淘洗中,徒然感叹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黄公望一生坎坷,但他仍能坚守自我,以一个有趣且丰富的灵魂,过着浮沉却有价值的的人生。纵使身旁的世界多么的纷繁复杂,他任那一蓑烟雨扑面而来,依旧能涉鲸波出于江渚而水不沾衣,负箧行于泥淖中而秽不浊身。他保持本心,以作画为人生的终极旨归,远离声色犬马,回归生命本色,追寻诗意人生。
       “在黑白里温柔的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汪曾祺就是这句话的践行者,他是个来自水乡的作家,但他没有像其他来自水乡的作家一样,匆匆忙忙离开水,到陆地上去生活。而他依旧保持自我,在水边偶尔抬眼望一望那天气,复又低头看眼前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寂寂的白白的的水。也正因为这样,他才能于日积月累中,于日复一日的苦心孤诣中,写出简短质朴的文字。
       身陷泥泞之中,仍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身迷繁华之地,仍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这是坚守自我,不让外物扰乱自己的心绪。坚守自我,我们便能抖落沾染的满身尘埃,驱散心中缠绕的影子,便能越出时间的间隙,在尘土飞扬的喧嚣之中,感受一份清雅纯正的情怀,保持生命最初的逻辑与目的。
       任你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只要坚守自我,保持本心,我们终究会收获那一片独属于自己的绚烂的彩虹。

作者: 余博文    时间: 2019-6-23 22:54
乾坤岂能无草木

  乾坤浩渺,万物莫不处其间,永世不灭。
  草木微小,不能发一力以自保,随风凋零。
  所以,常有人在观天地之间盛大景象之后有不虚此生,大开眼界之类的感慨。无数痴人想与天地齐寿,苦苦追寻。
名噪一时的文人们更是如此。岳阳楼上,欣的“白银盘里一青螺”之景。便诞生了成就此地的名篇《岳阳楼记》。至此,忽视了脚边那抹点缀此间的绿色。
   而汪曾祺不同,常写的是一株草下的秋天,一朵花中的自得。他的清新是对有灵性的草木的喜悦。
在武夷山上,碧溪蜿转,剑壁高耸。而他落笔写下的是“四围山色临窗秀,一夜溪声入门清,秋日赏菊,无所谓花之雍荣,只寄一时意兴”。“ 新沏清茶饭后烟,自骚短发负晴喧,枝头残菊开还好,留得秋光过小年。”画牡丹时也不是春色满园,仅取纸的一角,其余部分题曰:“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欣然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是啊,乾坤博大,人终其一生也难以遍览它的全貌,而草木可亲,它们一直真切地在我们身边。俯下身,它在低吟,它在私语,它昂着头,用明丽的绿色惊艳世人,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我们,是人间的草木,随风播撒,盈满了整个世间。
我们,有的居住在象牙塔中,不必心优什么,同时,也是被利用着,照着利用者希望的方向去发展,连蔓出一根枝条也不行。
而更多的,则小心翼翼避开行色匆匆的脚步,在农人的锄头下讨生活,在乔木的树阴间觅一块容身之所,在森林的天窗下吮吸阳光雨露,虽命途坎坷,然石逢间,山崖上,被背阴处皆可见这些倔强的身影。不论身处何处,都是绿意葱茏,细小的茎顽强地挺起微弱的也,尽力向着高出,寻找着更多的机会去体悟这个世界。
开辟荒原,裂土为石,默默耕耘间,一座森林拔起于原野之上,那是几个世纪的演变。也正是我们所看到的乾坤盛景。
请怜惜这些草木吧,这无形中也是为乾坤祝福。
作者: 胡鑫宇    时间: 2019-6-23 23:19
活着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这世间,阳光强烈,水波温柔。活在这珍贵人间,是极好的。
“我不活了!”“我要跳楼!”抑郁,自闭,孤独越来越多的笼罩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阳光的人,充斥着每一个角落。而这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们选择放弃生的权利。生死渐渐变得越来越一文不值。死亡已经没有了它应有的威严。似乎苟且活在世上才是在炼狱之中。可当你对一切失望的时候,不要忘记那些风中摇曳的花儿,空中挣扎的鸟儿和你爱的和爱你的人儿。毕竟回切尔诺贝利没有路。
难道活着真的这么不堪吗?我想不是。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恩赐。一个世界的礼物。只要活着,就会有阳光沐浴,就会有彩虹装饰,就会有好事发生。永远不要放弃活下去,活着就是战争中散落的亲人们的怀抱,活着就是在灾难中幸存孩子们的未来,活着就能看见夏目漱石的月色,川端康成的海棠和那余光中九州一色的霜。活在人间,三生有幸。
人总要呆在一种什么东西里,沉溺其中。苟有所得,才能证实自己的存在,切实地掂出自己的价值。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搏,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活着不只是身体活着,你的心也要活着,要用美的心看世界。林清玄温一壶月下小酒,品世间万千,汪老只记花开不记人。他们活在人间,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只有真正沉浸在生活里,才能看山是山,看海是海,看花是花。才能明白世间有春秋,有山川与河流。才能拥有自己的红泥小火炉。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
活在世上要用爱的心去生活。既然生活在这世间,那么世界便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我们学会了去爱,才能驻足人间。我们不仅自己要爱这世界,也不要吝啬爱。“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只有对世界有了贡献,才能留下你存在的印记,才算活在世界上走了一遭。
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
作者: 甘昊田    时间: 2019-6-23 23:25
美食中的人生
          毕晓妮有言:“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全天下的好女子和好男子,都应该在炊烟和炒锅前熨过,知道美食是严肃且慵懒的生活中的一抹光彩。
          在多元化的发展形势下,电视节目也日趋多样多彩。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节目【舌尖上的中国】便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中。这是一部大型美食纪录片,包含了各地文化美食,可与我们心里千千万万的佳肴相媲美。同时,电影【深夜食堂】更向我们展示了食物的丰富诱人。
          尽管大家都热爱美食,但并不真正了解其制作过程的艰辛。在制作不成功时,可能会在某些场合遭人白眼,更不谈繁琐的工序了。可这类人不忘初心,不断尝试,才制作成了今天的那份美味。
          鲁迅曾说,“第一个吃蜘蛛和螃蟹的人是很勇敢的,只是蜘蛛不好吃,便没人在吃了。”螃蟹在今天的菜谱里也算特色,应感谢前人使其成为如今的美味。我们的食物,养育着我们的心肝脾肺,给予我们能量和营养,使我们行走在星空之下。
         美食能够成为美食,是有原因的。它所承载的不仅是味,还是生活的信念,更是心中的情。无怪乎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说:“大地所负载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负载的其他一切都更难判断和预见。”在轻盈而沉甸的美食当中,有尝到美味而得意的大笑,有对烟火及炊烟袅袅的满足,还有游子魂牵梦萦的乡愁。
           琵琶一曲世千年,瞬息兴亡过眼。“食”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抹光彩,是今昔以来人民饱含生命血泪的全部。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我们仿佛少了些“玉箸瓷碗声声慢”。但正所谓人间有味是清欢,生活的风风火火,轰轰烈烈,不如静静闲坐,观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其实生活哪来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有的不过是柴米油盐间的拘囿与爱,是平常日子里的笑与泪,是汪曾祺口中的“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的平淡而已。
作者: 左宗泽    时间: 2019-6-23 23:46
人间爱
只记花开不记人,你在花里,如花在风中。 那一年,花开得不是最好,可是还好,我遇到你;那一年,花开得好极了,好像专是为了你;那一年,花开得很迟,还好,有你。徐徐清风,点点花爱。
月下菩提,浮世白莲。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恰如汪曾祺感言:“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一道人间草木,正是他最纯挚真切的爱。
却不知曾几何时,高楼大厦夺走了地平线,灰蒙蒙的尘霾,空气中老有油乎乎的腻感,挥之不散的汽油味,即使捂起了耳朵,也挡不住车流的喇叭声。没有真正的黑夜,也就无所谓真正的黎明……没有纯洁的泥土,没有旷野远山,没有庄稼地,只有牛角一样粗硬的黑水泥和钢化砖。所有的景色,所有的目击物,皆无施洗过的那种鲜艳与亮泽、那抹蔬菜般的翠绿与寂静……
如此尘世,却也失却了那份简朴的爱。
受戒名篇接桃源,更染尘世几缕烟。沈从文的世外桃源“边城”展现了理想型的纯真情感,而汪曾祺在延续乡土抒情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展现同时,沾染了尘世烟火。无论是翠翠一直追寻悬崖半腰间的虎耳草,还是明海和小英子如叮咚山泉般清澈透明而水到渠成懵懵懂懂的青梅竹马之爱。都坚实的扎根于自然山水的广博无尽之间,紧握着肥厚的黑壤,吹拂着裹挟草木气息的清风,仰望着绸缎一般湛蓝的天。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世事嘈杂,却也有汪老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身陷泥泞之中,保持一颗向阳的心,在污浊之中留一片温柔净土;身迷繁华之地,保持一颗干净的心,在喧嚣之中辟一处空山幽谷。背有些弓,一头被岁月漂白的头发在风里随想,头微微扬着,耳朵很宁静的样子。诗意的眼眸中是汪老在风霜中昂首的姿态。
千载烟云,碧海苍梧常有,而不变的是那份执着,故而有这么一段源远流长,故而有这么一曲荡气回肠。
人世沧桑,故而还需固执而沉默地慢慢地走,以这人间爱领悟那万千星辉。一如是言:“此身时去时还,跨清风渡水,唯明月仍在天。”
作者: 舒心09    时间: 2019-6-24 00:07
朝圣生活
  “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一生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挫折,受过各种不公正待遇,汪曾祺先生始终保持平静旷达的心态,双眸饱满如同两方小小的古歙砚,浸润草木的清香。"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他用一颗赤子之心,爱着草木时光,爱着寻常日月,爱着成长中的磕磕绊绊,爱着一生的故交挚友,爱着这个大千世界。
  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我们才真正生活在这世上。
  有些时候,很多人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而不能体验生活本身,不能为一束花,一颗草,一处美景而停留。我们羡慕三毛的无拘无束,羡慕海子的春暖花开,但是我们何尝又不是与他们在同一个世界,只是生活的忙碌蒙蔽了我们的双眼,看得见利益,而看不见大自然的种种风情,我们也需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去体验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好时光都在生活里。活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可为物色所惑,而无视简单生活的美好。内心充满热爱,活得自在,热爱生活中的每一个刹那,方才是人生大境界。
  “我想成为一个温柔的人,因为曾被温柔的人那样对待,深深了解那种被温柔相待的感觉。”
  汪曾祺曾将爱解释为,是花木那样的生长,有一份对光阴和季节的钟情和执着。爱人和爱物都是如此。心里怀恋着人,见了泽上萤火,也疑是从自己身体出来的梦游的魂。如此情愫,美好而缱绻。于是,他只愿“把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真实的东西,人的美、人的诗意告诉别人,使人们的心得到滋润,从而提高对生活的信念。”他做到了,因为他对生活充满了爱的文字,让每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内心温柔了起来。他教会我们用美的心看世界,用爱的心去生活。只要大爱不逝,山河长在,就可以随遇而安,就总会有梦。
  能热爱生活的人必是内心强大之人,他们的胸中有高山,有旷野,有飞鸟,处涸辙而犹欢,淤泥中而见清泉,黑暗中见黎明,他们如果不能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亦能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正因热爱生活,暗虫终能饮秋露,腐草亦能耀夏月,我们的生命之旅,星光闪烁。
  我爱这蓝天,碧空如洗,纤尘不染;我爱这山河,水寒江静,载月明归;我亦爱这人间,炊烟袅袅,灯火满天。
作者: 成思畅    时间: 2019-6-24 00:21
明月松间照
汪曾祺在文章中写到过,祖母有个小黄蜂的琥珀扇坠,很好看,因为是偶然形成的。他说:“美,多少要包含一点偶然。” 在白马庙教中学的时候,他看见一个挑粪的,“粪桶是新的,近桶口处画了一圈串枝莲,墨线勾成,笔如铁线,匀匀净净。粪桶上描花,真是少见。”多少少见的东西,少见的美,被他记录下来。
我羡慕他拥有诗意般的眼睛,总能在嘈杂混沌的世界中,发现单纯的美。这双眼被40年代的南风读过,被60年代的东风读过,也被80年代的西风读过。然而他并没有患风泪眼。他的眼睛像水一样,干净、澄澈。我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汪曾祺是美文家,也是美食家,两者不冲突,反而在追求美上形成了统一。先生曾说:“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他爱美食,与其说是吃,不如说是品,“先将到嘴的食物一抿,并不急于送入牙槽,用舌尖品一品,然后再细细地嚼。”他对美食的热爱,是一种尊重,小品式的吃法,当然不适合觥筹交错的盛宴,他也不曾去勉强。他爱写文章,他的文字传达着本真的热情,通过他的文字,我看到他温柔敦厚的慈善之心。这与他的家世传承以及良好的后天教育息息相关,当然也离不开老师沈从文对他的深远影响。而这一切的追求源于其对生命的热爱。
林清玄一辈子追寻的清欢,是和朋友去安静的一处,啜一盅茶、饮一杯咖啡,是夜里散散步,捡拾落下的松果,思念远方的朋友,回想生命的种种美好经验。“这平淡无奇的生活,自有一种清明、深刻和远大呀!”
众人看世间夜里的黑暗,看世界昼间的一片繁华,却只有少数人,用自己毕生的力量,去寻到自己心中的一场盛世。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写:“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愿你同先生一般,拥有水一样的眼睛,倒映出世间干净的美,愿你钟情于属于自己的盛世之美,然后,爱上这个世界吧!兴许不能爱上它的一切,却一定要追寻到属于自己的那份美好的欢愉。
愿你的世界干净而澄澈,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作者: 施羽霜    时间: 2019-6-24 01:30

[size=1em]寸心知
[size=1em]        俗话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中国人心目中所占的分量不可谓不大。
[size=1em]        然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同。都说南方人爱吃甜,但也有南方人偏偏好辣好咸;都说北方人重口,却也有北方人口味清谈。由此可见,口味之事,无法以一概全,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size=1em]        前段时间我家来了两位客人,都要做饭。a说b做菜不放辣,做得什么菜;b说a炒菜放辣椒,一点都不好吃。两人为此争吵不休,都说彼此做菜不好吃,不要下厨了。我听着有趣,便尝了尝这两人做的菜,结论是——都太咸。这会儿饭桌上的人倒是都统一起来了——“不咸啊”。我身为一个小辈,也只能附和着说,“没事配点米饭就好了。“同一桌菜,五个人却吃出了五种味道,实在是让人啼笑皆非。
[size=1em]        所以关于“食”这件事,大抵只能当做是个人的私事。你好这口,我好那口,各不相干。
[size=1em]        “吃,是私事,如同写文章”,汪曾祺实在是把这句话诠释得淋漓尽致。他吃东西很慢。先是把食物一抿,用舌尖品一品,然后才开始慢慢的嚼。这种吃饭显然不适合宴会,所以他很少去,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人在家里细品深尝。
[size=1em]        写文章也是如此。他评价沈从文的《边城》时说,“像一把花”。一把花,既不是一朵,也不是一只,偏偏是一把。这不同于平常的赞美让人不禁耳目一新。无论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还是“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他“,这样的句子,必然需要一个人脱离固有的思维模式,用心揣摩,方得以成。正如那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汪老的文字即是如此。他大器晚成,在人生的后二十年里薄发出了前半生的厚积(突然觉得薄这个字用的很好,因为汪老的文字就是那种平平淡淡的感觉)。没有其他作家的华丽,有的只是一种平淡的温柔。像三月的微风吹过细细的柳枝,像鱼儿轻轻跳出水面的弧度,像破旧的木桌上的一杯清水。他把写文章真正做成了一件自己的事。
[size=1em]        每个人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让自己在这喧嚣的尘世里不至于迷失方向,始终有个归处。
[size=1em]        己心自知。
[size=1em](我自评一下,写得不知道啥玩意。一开始想要写那种小品文,然后写一半写不下去了,后面写的就更加乱七八糟,不知所云。前面到汪老那的过渡也很糟糕,一点都不自然。算是放飞自我之作吧,不要带脑子看,谢谢大家了。!)


作者: 夏程远    时间: 2019-7-2 16:40
主题:云层与泥土的味道        人生的高点与地点      梦想与初心
标题:云味土息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人质所处,皆有其道,但终归糅合,无谓高低,无论上下。
人生所处之地会随境遇之变而变,其可高居云端,亦不免深埋泥土。然心中之梦想与本真绝不可变,即使是在云端也要有泥土的气息,纵使位于泥土也要有云层的味道。
牛汉曾有诗言;“我是一颗种子,一直向下,向下,因为我相信,地心有个太阳。”身体虽处于泥土之中,而精神却远在云层。
陈胜、吴广出身卑微,却在卑微境地中胸怀大志,践行努力。“苟富贵,勿相忘”简单的六个字包含着怎样的指向、气度与胆魄啊!徐霞客,也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年迈,徐霞客不忍出行。徐霞客的母亲鼓励儿子,希望儿子实现其遍访名山大川的梦想。从二十二岁到五十四岁,三十二年的行走,遇险无数,无一人质疑他的“朝碧海而暮苍梧”。张岱贵为世家,遭遇国破家亡,竟无怨恨,只是隐居山中,过着野人的生活,留下了《湖心亭看雪》的传世名篇。云层之息,不是一种身居高位时的气势,而是一种能够让人从心底发出敬佩与向往的气度与品性。
汪曾祺老先生曾经说的好“在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在彩色里朝圣黑白。”这是一种何等的境界?我想,以上者皆为黑白里温柔地爱彩色的人,即热爱生活,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的苟且。在彩色里朝圣黑白亦有其人,他们不被繁华喧嚣迷惑,保持本心。
1975 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创办微软。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估计身家 890 亿美元。但这对夫妇成立了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计划将其大部分财富投向慈善事业,旨在消除全球的疾病、贫困和饥饿。 2010 年,盖茨和巴菲特一起鼓励更多的超级富豪,将其大部分财富留给慈善事业。马克思出生于在当地收入位于前百分之五的中产家庭,恩格斯的父亲经营着一家工厂。他们却拒绝接受精英教育,为全世界被资本压迫的工人而奋斗,他们背叛了自己的阶级,为了广大工人的收益而终身战斗。蝉联多届世界首富的他为何会散布自己的财产,出身富有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何战斗。正是其心怀众生,他想象到了位于泥土中是何等滋味,所以他们甘愿蹚入泥淖,让自己粘上泥水,只为了竟可能的多将一个可怜人拉上天空。
位于云层之上,深埋泥土之下。无论身在何方,心灵、精神一直位于这俯仰天地之间,上穷碧落,下至黄泉。有了高尚的品性,宽广的心胸,无处不可至。
字数:950
作者: 曹远    时间: 2019-7-3 19:28
我们家天天404,实在是不好意思现在才发,我对不起翔哥。

传承
     一日回家,见楼下树荫中,有数位老人带着儿孙闲坐乘凉,中有一位抱一收音机,放些戏曲节目,另有几位随声哼唱, 余者静听,颇为入迷。
     戏曲,与千千万万种技艺一样,是中华文化的组成,是文化传承的对象。千载烟云,碧海苍梧常有,而不变的是那份坚守,故而有这么一段源远流长,故而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
      然而世人大抵不谙此道,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人们渐渐迷失在随之卷携而来的外来文化中。且看有多少人精通黄道十二宫,而对二十八宿,二十四节气的了解不甚了了;有多少人盲目崇拜流行音乐,却认为古典曲艺土得掉渣?人们看到的,是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是文化传承的难上加难;人们看不到的,是文化影响力的下降,是文化自信的飞速流失。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在传承中进行的,倘若连过去的文化都无法坚守,那么对文化的发掘与更新,又从何而来呢?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千年文化的传承者们,在衰落遗失的边缘中坚守,在快捷功利的繁荣里溯回。而文化传承,也就体现在风餐露宿,负重行于各地的测绘古建筑;体现在把青春年华奉献给故宫的每一件珍宝。他们,就像汪曾祺先生所言,是一种“遗民”,永远固执而沉默地慢走,让你觉得经得许多事情值得深思。
      人们之所以记住梁思成,不在于他是梁启超之子,不在于他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而在于他发展壮大了营造学社,更在于他前瞻性的文化坚守理念。他曾经带着两名助手深入五台山,攀上沉寂千年的快要腐烂的古塔;曾经为了城市的规划与官员争;也曾经为了古建筑被拆而痛哭流涕。在一般人看来,他所做的只是一次探险,一回争吵与几滴泪水,但是,他那一次次探险打破了外国学者的断言,扬我国威;而他的泪水与对古建筑动情的描述则使人们回归文化结晶的坚守,增长了文化自信。
      曾走过几处古村落,他们没有被喜新厌旧感染,坚守着百年前他们的作息,千年前的习俗。那里一切都很安静,都很安详,像传说中的桃花源。
      你若问我何谓文化,我便回答,文化是一次水袖,一句唱腔,更是它们背后的传承,是那千年的时光。

作者: 章开宇    时间: 2019-7-4 23:30
                                                                                      从前慢
       从前日色变得慢,车,牛,马,邮件,都很慢, 一辈子,只能爱一个人。 从前的锁很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 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林清玄说,“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吃饭,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喝茶,浪漫就是浪费时间慢慢和你一起变老。”生命之旅当徐徐而行,醉美风情更须慢慢品味,不要为自己摁下快进键。消磨时光就是最好的生命保养,这有助于我们静下心来,细品人生的滋味,感受人生的快乐。
      然而世人大抵不谙此道。“醒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趋名者醉于朝,趋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声色车马”人们拼命的奔波于名利场中,生怕有一刻停下。实际上,他们获得的无数财富不过是以牺牲生活乐趣带来的。偷鸡不成蚀把米,安得一服清凉散,人人解酲。
      闲在家里,偶然翻出垫桌脚的《人间草木》“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儿。它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很多很多日子了。”我被这句话猝然绊倒。生活的急急忙忙,哪有闲工夫坐下和花儿说话,更不要提他们是热的了。匆忙的生活,让很多美好的东西悄然从眼前溜走,等回过神来才后悔,怎么错过了那么多的美好!
       从前慢,要说闲适安逸的慢生活,那非我国古人莫属了。无论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是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又或是陆游的“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还是那句脍炙人口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清晰地表明这慢慢的生活始终是我们的向往,可以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快乐。
       “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千载烟云,碧海苍梧常有,而不变的是那份坚守,故而有这么一段源远流长,故而有这么一段荡气回肠。而吾辈须怀着这份淡定和从容,再添一笔心上灯花。
       慢慢的生活,像一首老歌。歌风简谱,旋律悠扬,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歌手的切实感受。好似透过歌曲,我已经与这位歌手朋友交谈了人生的一半。“慢慢喜欢你,慢慢的亲密,慢慢聊自己,慢慢和你走在一起”绿瓦砖红,柳绿和青苔,过去和现在都一样,总有些事情是快不来的。当你在经历了一天的繁忙,被这速度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不要忘了,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重新慢起来,像过去一样。






欢迎光临 及高考革改 何以作文章 (http://njyzbbs.myartsonlin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