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翔哥】艾青:行吟大地的歌者

[复制链接]
回帖奖励 3 回复本帖可获得 3 奖励! 每人限 1 次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9-5-22 11:0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眼角的泪光,映照深爱的河山
——行吟大地的歌者:艾青

艾青其人
提及艾青,我们自然而然会想起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如1940年文艺评论家冯雪峰的评语,“艾青的根是深深植在土地上”,他是“和中国现代大众精神结合的、本质上的诗人”。
艾青是三四十年代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拥有抒发个人意志与表达国家情感并重的特质,因此他被世人视作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探索者和歌颂者。其诗作的典型意象和抒情散文般的艺术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  
坎坷的人生经历
不屈的艺术追求
艾青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封建家庭。出生时算命先生认定他为“克星”,建议艾青的父母将他寄养到别家。因此,艾青自幼便与亲生父母分离。
幼时即遭逢坎坷,艾青之后的艺术求学之路也颇为不平。中学时,家人不认可他去杭州国立艺术院求学的决定,后来他远赴巴黎,更是被切断了经济援助。但物质贫困并没有限制诗人的精神创造,年少时候的忧郁促使了艾青诗人情感的生长。他充满敬畏地行进于世间,不断思索生命的意义,对于受难中的土地与人民有着悲悯与同情。
这也奠定了艾青在三四十年代有着不同凡响的诗歌成就。1933年,他第一次用“艾青”这一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在诗坛崭露头角。即使后来因参加爱国反帝运动而被捕入狱,他也没有放弃诗歌创作。抗战时期,艾青进入创作高潮,奠定了自己在现代诗坛中的地位。
艾青自幼孤独,求学生涯不顺,生平更是大起大落。尽管其前后诗歌风格有所不同,艾青的创作内核却永远包含着坚韧的反抗力量,诉说着知识分子自五四以来追寻自由的精神传统,也诉说着对于民族土地的深厚的眷恋与哀愁
韧性如他,从不为命运坎坷而迷茫动摇,一如《归来的歌》所写的: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
用法解析
适用于不屈不挠、坚韧精神、人生选择等主题,如2014年上海卷《穿越沙漠和自由》,2010年山东卷《人生光影的变化》等。
示例:
  二十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幻,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战火纷飞。在这个环境下,个人际遇的苦闷与民族悲苦的命运让艾青陷入到前所未有的悲痛之中。然而,他没有屈服于这种哀痛,而是坚定信念,高歌猛进。从孤独的少年时代,到颠沛流离的巴黎求学,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他始终执着于真挚的艺术表达,从未向苦难低下头颅。
诗画交融的艺术风格
艾青自幼对绘画有着强烈的兴趣,大学时期更是不顾家人的反对,孤身前往杭州学习绘画。在《忆杭州》中,他也提及在杭州的孤独生活:“西湖,是我的艺术的摇篮,但它对于我是暧昧的,痛苦的。它所给我的,是我最初我能意识的人生的寂寞与悲凉。”绘画是艾青的艺术起点,其影响深入艾青的血液,并深刻地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
他非常珍爱绘画与诗歌交汇的彩色世界,并在其中寻求艺术真谛。他这样写下:“我开始试验在速写本里记下一些瞬即消逝的感觉印象……学习用语言捕捉美的光,美的色彩,美的形体,美的运动。”
毕业后艾青远赴巴黎求学,他用敏感的心灵不断思索社会间的矛盾,初步尝试用诗句记下灵感。久而久之,诗歌无形中成为他所熟练掌握的艺术语言,艾青也找到了诗画交融的独特艺术世界。在巴黎的求学经历让他接受了先锋的艺术观念,深受西方印象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影响,专注于对瞬间印象的捕捉与沉思。此后,他将民族传统、世界潮流融汇贯通,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走向美学的高峰。
开阔的视野与热爱赋予了艾青卓绝的能力,他将诗与画有机结合,博采众长,开辟中国新一代的诗风。艾青像一面旗帜,忠实地伫立在土地之上。亦诗亦画,亦是人生与艺术的不朽境界。
用法解析
适用于联系观、创新与突破、艺术表现的思考等主题,如2014年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2013年全国卷一《经验与勇气》等。
示例:
  艺术表现手法也是多元而互通的。艾青运用独到的眼光,将诗画结合,用联系的眼光观察世界,有意地进行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沟通实践。他用画家的形象思维来感知事物,又用诗人敏锐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心声。正是如此,艾青才能将有限的个人体验融入更为浩瀚的艺术世界,在诗坛留下卓尔不凡的身影。
深沉大地上的光与热
民族诗歌的“吹号者”
抗战时期后,面对国家惨痛的命运,艾青的诗风也随之转变。他对普通人民命运有着深切关注的同时,也抒发着对大地的挚爱与哀伤。我们所熟知的《我爱这土地》正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在《吹号者》一诗中,他如此写道:
  我们蛰伏在战壕里,
  沉默而严肃地期待着一个命令,
  像临盆的产妇
  痛楚地期待着一个婴儿的诞生,
  我们的心胸
  从来未曾有像今天这样的充溢着爱情,
  在时代安排给我们的
  ——也是自己预定给自己的
  生命之终极的日子里,
  我们没有一个不是以圣洁的意志
  准备着获取在战斗中死去的光荣啊!
其慷慨,其挚爱,在诗歌中得到最真实、纯粹地表达。这一列列场景也长久地打动着不同时代人的心。艾青的悲歌“吹号”也并不是空喊口号,他身体力行参加过爱国反帝组织,在后方书写着人们共同的悲愤,为一代知识青年指明了方向。
正是这些丰富的生活阅历与精神体悟,他的诗才得以如此深刻地体现对民族的悲悯之情。艾青对华夏大地的执着与深情是恒久的,时至今日我们依然深受感怀。
用法解析
适用于家国情怀、个人与民族、社会责任感等主题,例如2015年福建卷《路》,2014年江苏卷《关于不朽的理解》等。
示例:
  从吹芦笛的诗人到民族的吹号者,艾青的意象世界辉映着这片土地上的真实世界。他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如同举在黑夜中的火把,为人民与大地忠实地照耀着。对于悲痛的反抗、对于光明的深情,造就了艾青独一无二的创作,是为人生之崇高境界。
品读诗歌
《我爱这土地》(节选)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备考速写
《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艾青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没有天空的辽远与壮阔,没有远方的色彩与感动,只是目眦尽裂地看着山河破碎,却只能无力地扇动翅膀。满腹才学给了他感知真相的眼睛,活着便为“咆哮欲平天下事”,竭力呐喊,奔走疾呼。身死亦要“托体同山阿”,用自己的身体肥沃挚爱的土地。
《希望》(节选)
梦的朋友
幻想的姊妹
原是自己的影子
却老走在你前面
……她和你之间
始终有距离
……
她永远陪伴你
一直到你终止呼吸
备考速写
“希望”是人类最认不清的一种情感,她比梦多了几分世故,又比幻想少了几分飘渺。幻想是一副抽象画,所有人都可以区别开她与现实;梦是一出剧,落幕了,也就醒了;但是希望是什么呢?是可以感受到却不能触及的东西,她因你产生却不受制于你,她看似自由却又离不开你,你会有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但这并不代表她不在那里,因为,希望可不是环境左右地了的,纵使荆棘密布、满目疮痍,积极的人总能燃起希望。
《失去的岁月》(节选)
失去了的岁月好像一个朋友,
断掉了联系,经受了一些苦难,
忽然得到了消息;
说他早已离开了人间……
备考速写
失去的岁月是一个一个无法找回的片段,留给我们是深深的空虚。对过去太留恋,就没有办法就接受明天的初阳,可是,过去的一切不是那么好割舍的,如果曾有东西在你的心底留下过什么,如果你很想念过去的日子,也许那便是失去的岁月给予的最好的馈赠吧。​
《时代》节选
我永远伸张着两臂
我要求攀登高山
我要求横跨大海
……
我爱它胜过我曾经爱过的一切
为了它的到来,我愿意交付出我的生命
交付给它从我的内体直到我的灵魂
备考速写
血脉相连的土地是一生一世都无法割舍的眷恋,“我忠于这个时代”,实则不甘于这个时代。对土地的眷恋源于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一腔热血,奔向前方,仿佛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
名言名句
1.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适用话题:永恒)
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适用话题:爱国、故乡)
3.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适用话题:痛苦与欢乐)
4.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适用话题:真诚、语言)
5.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烛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适用话题:奉献、付出)
我生活着,故我歌唱:

艾青.zip

26.71 KB, 下载次数: 55

售价: 2  [记录]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