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李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复制链接]
13#
发表于 2019-7-3 01:0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江子贤 于 2019-7-3 01:09 编辑

                                                                                人生的选择题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个人也要独将此火高举”,一代英才海子发出了源自内心深处的呐喊,在他纯净的双眼看来,世间的污秽与浑浊是他所不能忍受的,于是,列车驶过,浓烟散去,这位赤子离开了人世,在另一个世界里追寻心中的圣火。
      海子走了,世间却一片哗然,世人在对这位天才的叹息之余,也大都对如此极端的行为表示不理解,是什么让这位才子选择走上了这条不归路呢?
      我认为,是理想。
      在作家毛姆的著作《月亮与六便士》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望见了月亮”,以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为原型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为了理想抛弃了妻子,抛弃了事业,抛弃了荣华富贵,只身一人来到小岛,沉浸于自己那新颖、神秘、野蛮的绘画世界里。
      这是一个注定议论缠身的角色。
      自此便引出争论不休的选择题——月亮还是六便士。
      以海子,斯特里克兰德为代表的一方,自然是选择了前者,他们是赤子,他们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洗尽铅华之后,终究是一个稚嫩的孩童。他们坚信星星是数得尽的,于是他们便数了;他们坚信梦想终会实现,于是他们便去梦了。“赤子孤独了就会创造一个世界”,他们是孤儿,是被现实抛弃的独行者,于是他们创造了一个世界,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在那里,他们只顾仰望星空,仰望那轮属于自己的明月。而他们的结局也注定是一场悲剧——要么走上极端,了此一生,要么穷困潦倒,无依无靠。
      在世人看来,他们是愚蠢的。于是世界上大多数的人选择了后者,他们迫于生计,他们疲于奔波,他们只得卑躬屈膝,只顾捡起地上的六便士。他们曾经也与海子,与斯特里克兰德一样,对于月亮有着无限的憧憬,只不过经过时间的洗礼,岁月的磨砺,他们觉醒了,他们明白了世界上最简单的道理——月亮可有可无,但没了便士,就买不了面包,没了面包,他们就会死去。
      那么就用苏福忠先生在《月亮与六便士》的前言所说的一句话完成这个选择题吧——“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原来这道选择题并非单选,亦可以双选!
      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张居正,历经千辛万苦,排除万难,终于坐上了首府的位置,身为万历皇帝的老师,皇帝对他也得毕恭毕敬,套用《明朝那些事儿》中的话,比皇帝还皇帝。但是,对万历皇帝,他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教育,对外,他颁布一条鞭法,实行考成制度。而他的所作所为,仅仅是为了心中的理想——救平民于水生火热之中。他凭借一己之力,将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又拉回了原先的轨道。而张居正的事迹便是那道双选题最为典型的事例。
      最后套用《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的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吧“将来你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事,得到很多,也会失去很多,但无论如何,有两样东西,你绝不能丢弃,一个叫良心,一个叫理想”。
      愿你我鲜衣怒马,繁花阅尽,犹能仰望那一轮皎月。
字数:1120
PS:由于电脑故障,两个小时前才修好,才导致作文这么晚才上交,甚是遗憾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4#
发表于 2019-7-3 21:58:43 | 只看该作者
阐释——反例——阐释——理想对人的意义——理想现实关系——结尾
理想,现实
  理想,是黑暗道路上,盈盈挂在青天的那轮明月;现实,是一块一块无情的坚石,筑成康庄大道。
  可是,理想却在悄悄的退出我们的生活,现实将我们的生活牢牢把控。它那灵动的身影,盈盈的笑脸似乎永远消失了。快节奏的生活让它没有驻足的余地。山一般沉重的物质欲望像丝丝银针,将心中刚要提起的泡沫般的梦想无情戳破。理想远大似乎已成为对实力低下之徒的委婉评价。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上,理想是那么格格不入。好像一块名木,在流水的侵蚀下,只能沦为一块无人在意,随流飘荡的朽木,四处游荡,四处碰壁。没有理想的清洗与引导,生活的流水只会越来越浑浊,越来越黯淡。
  理想不是朽木,理想是沉香。理想是一位慈爱的长者。在你迷途时,做一位好心的路人,为你指明前路;在你低谷时,伸出宽阔的大手,助你重回巅峰。理想,是劈开黑夜的第一道烈锋,是驱散迷雾的一道光明。理想,像小鸡破壳时的感动,是雄鹰振翅的震撼,生命的内在强力,成长的根本动机
  “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也要独将此火高高举起。”海子在黑色的如石油般粘稠的黑夜,心中的莲花正中掣出一枝点亮的理想之烛,荧荧单是那一剪光,他也要骄傲的让它捧出辉煌。朦胧世人的理想让海子七年来笔耕不辍,动人的诗篇在纸上丰收,无垠的大地是他笔墨浓淡的修行。心中的理想想是他迷途之时的明灯,腹中空空的盛宴,口干舌燥的甘露,带他突破重重迷雾,引领它到达诗的胜地。心中的理想让海子的创作道路,有理想,有力量,有宽余,有灿烂。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在尘世的交互纷杂,你看见的是月亮,还是地上那六便士呢?月亮的明媚与温柔,需要六便士的衬托。欣赏月亮,需要“明月楼高”,需要“梧桐深院”。在六便士堆砌成的高台上,在那泛着银光的窗前赏月,让晚风吹拂你的心灵,让明月装饰你的窗子,不是更加美好马?人不是真空的,放眼当下又有几人愿意孤身一人住进瓦尔登湖边那幽静却寒酸的小屋?月亮引领我们寻找六便士,而六便士又帮我们更好地赏月。
  踩着紧密的六便士,看月亮在漫天星光中璀璨,人生方能无憾。

点评

最后有两段事例开头都是名言,有些重复了,望采纳  发表于 2019-7-8 20:54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5#
发表于 2019-7-6 19:33:48 | 只看该作者
生如蚁,美如神
灿烂的星辰遥在天边,那每一点光芒多么像晶莹剔透的钻石粉末,渗透了每一寸心灵。只可惜,可望而不可及。
用手摘一朵花的艳丽,不久便会失去姿色,用眼去等待流星的陨落,先要用寂寞与孤单填充时间的长河。没有代价的美丽总是短暂的,而永恒的华美总是需要一点牺牲,或者,很多很多……
这样的梦,它易碎,像薄薄的画儿,一根细针便足以戳破。但它总是惹人倾慕,像是有一种无形的引力,把追逐者拉向默斯肯漩涡中。然而,它依然令人痴情,令人贪恋,只好像生命的追求便是如此,一切的付出都是理所当然的。纵使前面是深渊,他毅然走向其中。
在深渊中,那塔西提岛上,斯特里拥抱了他的星星,最终将它毁掉——他永远地将它带走了,那无人知晓的神秘之美。
他,大概明白?那世界的尽头,是一去不复返的尼亚加拉瀑布,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一睹它的美丽。他渴望得到世界的眷恋与爱,甚至只是为了夜空中的一个亮点。伴随而来的是,他的生命永远地落幕了,如他所愿。
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生来就有的天赋异禀,或者也没有机会去发现。他们追求物质上的充足和精神上的富裕,安心当一名台下的观众,看着,听着,想着。他们不必,也不愿成为绚丽舞台上的狂人,只是做力所能及之事,为力所能及之人。生于泥土之中也不觉得自卑,即使翱翔天空也不忘其根。
况且,每一个人都可以做一名“贵族”,物质可以匮乏,意志却不能低迷。这并不是说,面对月亮,我们就要放弃手中的六便士。负担会拖垮一个人,而一个人总不能为负担而拖垮。平衡物我,方得始终。在诗意的花园里做生活,在生活的泥潭里放声歌唱。
“生如蚁,美如神”,不失为一种普适的生活方式。不是每个人都是斯特里,在艺术的道路上特立独行,散发光彩。或卑微,或崇高,或渺小,或伟大。“人生而平等”并非处处平等,唯有在这片精神之国中,我们真正可以与所有人并肩而行。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6#
发表于 2019-7-6 22:47:01 | 只看该作者
方孔中的天心月圆
    冰心曾有言,云彩在天空中,人在地面上,思想被事实禁锢住,便是一切苦痛的根源。现实与理想,总会存在着一层可悲的厚壁障,而打通它,似乎成了每个人一生的意义。
    诚如切·格瓦拉所言,让我们面对现实,让我们忠于理想。现实与理想绝对不是二元对立的关系,它们可以十分协调地共处一室,而不必像染色体与核膜一样不得共存。现实的面包是追求理想的征途上不可或缺的干粮,而理想亦是指导我们走向灵魂的庙宇的引路人。一如陆羽潜心品味茶中的淡酽,惠特曼与灵魂漫步于草木之间。这都需要对现实的坦然面对,对理想的绝对忠诚。
    但是人们总是耽溺于二者之一。抖音里的嘻嘻哈哈,让多少的年轻人将应该挑起的责任置之不顾。而所谓的高智商人才,多少成为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当佛系成为沉沦颓唐的借口,利益万岁成为奋斗的唯一要义,人们就已经忘记生命该有的模样了。广厦三千,夜寝仅需六尺,腰缠万贯,日食不过三餐。金钱仿佛砒霜,适量可以入药,过量必会反噬其心,一命呜呼哉。而理想正如温柔的幻想乡,可以抚慰劳累而又伤痕累累的心灵,亦可软了人的筋骨,在虚妄中下落,下落,再下落......等到睁开眼时,一片荒芜。
  物质现实与理想的不匹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这有时会让人感到躁动不安,万蚁噬心。就像纪德说的那样,“欲望如果没有效果,那又叫什么欲望呢?”但是你可千万别进了这个圈套,被欲望控制住,惶惶不可终日。树在,风在,大地在,人在,已经没有比这更美好的世界了。
  毛姆曾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写到,“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每个人都不希望梦想只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因而努力赚取面包,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并不意味着向卑微妥协,踏入泥淖,而是踏入殿堂前的准备。但请不要忘记,从钱的方孔之中窥见一轮明月,灵魂也将会浸润在如水的月光之中。
你能否从这万千方孔中窥见自己的那片天空,那轮婵娟呢?

(这几天在地铁上断断续续地写的,有些乱乱的~~)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7#
发表于 2019-7-13 18:33:02 | 只看该作者
一步天堂一步地狱
世界上有一批人被打上了疯子的标签,有些是可怜的病人,有些是离经叛道的狂徒,有些是不被理解的才华横溢者。但是事实就是如此讽刺,有些疯子终究成为了我们不得不仰望的存在。
对于艺术的热爱造就许多神话,包括耳聋音乐家贝多芬等,但另一方面,也有悲剧在上演。威廉·毛姆在他的书中塑造了一个极端化的“艺术家”,一个疯子。查理斯抛弃已有的事业强行去画画,却表现出极低的绘画天赋,这不是铁杵磨成针,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至于后来霸占唯一赏识他的人的妻子,害的那位好心的有识之士形单影只的回到故乡,则纯粹是一个心理变态者才干得出来的事。
对艺术的迷恋盖过了查理斯心中的其它一切想法,弃道德于不顾。无论是否才华横溢,他都是一个不可理喻的魔鬼。艺术并没有让他进入天堂,反而让他堕入地狱。在追逐月亮的过程中,灵魂被黑夜吞没。
这样的故事使人哀叹,毕竟那可是月亮,是儿时心中的一抹银辉一缕圣洁。
崇高的理想总是如此诱惑而危险。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物理学上颇有建树,但哪怕和仆人都要用书信交流,生活常识趋近于零。如果没有物理学家这个身份,他可能就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的巨婴。但正是因为科学充斥着他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他的名字才能流传至今。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些疯子依靠着自己的疯来推进的。随手在路边马车上演算安培,提出颠覆性观念的普朗克,发表几乎没人能理解的相对论的爱因斯坦。他们这些疯狂的研究者,发表者疯狂的言论,并最终把科学往前拽了一大把。
疯狂,是一把没有逻辑的双刃剑,既可以让一个人登上真理殿堂,也可以让他成为后人的阻拦者,既可以让一个人收人崇拜,也能让他最终为大众所不齿。关键是要了解“人能设定的最伟大的目标,就是自我完善。”先完善自身,再去驾驭那份由疯狂产生的能量。
就好比天降降大任于斯人必定经过的磨难一样,熬过,即是天堂,熬不过,便是地狱。驾驭,即是天堂,失控,便是地狱。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8#
发表于 2019-7-13 20:38:24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下的诗和田野 六便士的苟且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这是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主人公斯特里的最贴切的评价,在世俗的唾弃与轻蔑之中,斯特里追逐着自己心中最伟大的艺术,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放弃家庭、工作、幸福的生活,去换那么一间破旧的画室,为此斯特里遭到多少白眼与嘲笑。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斯特里,都有一个说出来可能会吓到自己的大胆梦想,可又有几人有着努力将它付之实际的勇气?我们都被六便士吸引了目光,为了六便士的苟且,我们放弃去看远方月光下的田野,寂静的月光默默洒在麦田上,安静的好像没有人来过。
你我都渴望那片月光下的幻想乡,殊不知通往它的路,不对怀揣着六便士的人们开放,正如同泰戈尔的诗句:“鸟翼上系上了黄金,这鸟便永不能再在天上翱翔了”每个人的灵魂都是一只羸弱的飞鸟,翅尖一旦系上沉重的华饰,再勇猛有力的羽翼也难以展开。时过境迁,那位嘲笑曹雪芹的京中富翁,虽然到死都荣华富贵,但当那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百年后依旧于寰宇响彻之时,他便只能算作一个哂笑的陪衬。曹公不愿做一只佩戴黄金饰的飞鸟,以是他纵然羽翼尽落,却仍能翱于浩荡青冥。
追求月光并不是要求我们一味摒弃物质生活,而是要对精神上有更高的追求,于这个灯红酒绿的世界之中不被庸俗蒙蔽了双眼。随着岁数增长,我们开始明白了玻璃弹珠没有水晶值钱,长大之所以如此可悲,就是我们的评价标准引入了金钱,这是少年时觉得无所不能的那个自己向世俗的妥协。然而我们终究还是要面对生活,为之奋斗并不丢人,只是不要忘记那个渴望远方的自己。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19#
发表于 2019-7-14 09:35:05 | 只看该作者
月亮与六便士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斯特里抛却了幸福的家庭与丰厚的收入,无视妻子的泪水与他人的责骂,在三十五岁那年毅然出走,追求心中的艺术与梦想。
阖上书本细思,斯特里或许自私、贪婪、无耻,惹得几乎所有人对他嗤之以鼻;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勇敢地实现了每一个中年人的心里都幻想着的这么一次为艺术、为理想的出走。
可人的一生似乎必须永远夹在现实与梦想中,在痛苦纠结中被撕扯。
在残酷的现实中,天上的月亮注定只在孩子们的瞳眸中闪烁。而一个成熟的人,注定只能低着头,寻找地上的便士,拾起它去换取充饥面包。然后日复一日地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在呼来唤去的生涯中,计算着现实和梦想的差距。
荣格曾说,每个人在青年时期想要在社会取得成绩就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可能是收敛个性,不得不限制自己去做一些能够受别人夸奖的事情,形成自己对某事的特殊态度。
这便是芸芸众生的宿命。
可若只是一味低头寻找六便士,人生便枉为人生了。每个人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月亮,可以不时抬头仰望。即使垂垂老矣,即使被生活逼到绝境,也决不丢弃。
譬如钢琴家朱晓玫,在文革中被送至张家口,在艰苦肮脏的环境中劳动改造。可她竟偷偷搞来缺了弦的钢琴,以钢丝修补,一有空闲便赶去弹奏自己心中的月光。时运不济,恢复高考时她已超过了年龄上限。可她抓住一切机会,哪怕漂泊异国他乡,哪怕夙兴夜寐地打工以维持生计,却从没有放弃钢琴,放弃属于自己的月亮。终于,她的演奏被世人倾听赞叹,享誉世界。
月亮与六便士,一个横亘于人生的难题,似乎永远没有准确的答案。
海子选择了月亮,成为了肉体死去而精神永生的人,可几乎没有人说他这样做是错的。
祥子选择了六便士,成为了失去精神的行尸走肉,可大多数人一边叹惋一边走着同样的路。
或许只有这句话切中肯綮:“我们大多数人都需要捡起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大大小小的六便士,来换取足够多的面包,这样才有精力去追逐心中的月亮。同样也正因为月光的映照,生活中的那些六便士才变得更加银光闪闪。”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20#
发表于 2019-7-14 20:26:55 | 只看该作者
寻理想
    切·格瓦拉说:“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
    我们已经多久没有谈及自己的理想了?是不屑于论及,亦或是羞与谈起。
但"理想"一词似乎频频出现,准确来说,是出现在成功人士的演讲中。可听罢,我们又沉入世俗中,几番挣扎。我们对于理想闭口不谈,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定位,离成功过于遥远,理想就显得多余了。
所以没有人理解思特里克兰德的逃跑,理解他抛弃了别人努力一辈子都得不到的生活,奔向了理想。可笑在于,人们宁可相信他出轨,也不愿承认他丢下六便士,去追求月亮。
理想与现实之间,从来不存在对峙。在现实面前,理想总是不堪一击。水中的月亮,终抵不过六便士的诱惑。
可谁敢说,不曾有过冲破梏梏,奔向理想的冲动?哪怕就一个晚上,甚至是一刻钟。就像《罗马假日》里的公主,逃出去自由,疯狂,快乐后,又逃回了原本的生活。生活还在继续,记忆将得以永存。
"月亮"还是"六便士"?虽然我们已默认了选择。但这从来都不应该是一个选择题。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将理想活成现实,但我们仍可以把现实的间隙留给理想。既要奋力去寻找更多的六便士,更要流出闲暇时间去抬头寻找月亮。我们的一生至少应该有一回像公主一样勇敢,或许我们还有能力可以更多回。
王小波在《万寿寺》里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也许太多的牵挂与顾虑让我们无法和斯特里克兰德一般放弃现实,但他的那份为了追求理想不惜生命的勇气,那血液里的躁动,值得我们学习。生活不应该是平庸的,不应该是程式化的,我们不能像一辆列车一样顺着轨道一路到达终点,这十分荒谬。“岁月悠悠,衰微只及肌肤;热忱抛却,颓废必致灵魂。”只顾盯着地上的六便士,灵魂会饱受折磨。没有理想的生活,徒有一池死水。
理想之于我们是什么?是一生追逐的太阳,亦或是夜深人静时心底的月亮。我想,理想对于我们总该有点什么,来点缀我们乏善可陈的现实。
夏天到了,夏天开始了!(这个同学未自定义签名哦!)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