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高考革改 何以作文章

标题: 【翔哥】夏目漱石: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打印本页]

作者: 李翔    时间: 2019-5-8 12:18
标题: 【翔哥】夏目漱石: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本帖最后由 李翔 于 2019-5-8 21:51 编辑
一切安乐,无不来自困苦
——日本国民大作家夏目漱石

“今晚月色真美”是一句广为流传、婉约细腻而不失诚挚的名言,据说这是出自夏目漱石翻译的一篇短文译文。以往我们对夏目漱石的了解都仅仅来自从网络上摘抄下来的只言片语,但这又如何能够描绘这位名作家的风姿呢?
夏目漱石,日本近代作家,1867年出生于江户牛迂马场下横町(今东京都新宿区喜久井町)的一个小吏家庭,1916年因罹患糖尿病而大量内出血而死,葬于杂司谷墓地。夏目漱石死后将他的脑和胃捐赠给东京帝大的医学部,他的脑至今仍保存在东京大学。
夏目漱石本名是夏目金之助,笔名为漱石。他的笔名应该是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中的一句:“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夏目漱石对东西方的文化均有很高造诣,既是英文学者,又精擅俳句、汉诗和书法。他对个人心理的描写精确细微,开启了后世日本私小说的风气之先。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由于他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和卓著地位,日本政府于1984年将他的形象印在1000元日元的纸币之上以作纪念。
传统的古典做派
夏目第一本出版书籍是《我是猫》。有人说,夏目漱石在《我是猫》一书中,以猫的角度看一位贫穷的教师和他的朋友们之间对社会存在的拜金主义、庸俗与肤浅的讥讽。猫不是人,他不懂得主人为何成天抱怨“打个盹、睡个觉就能胜任的差事”(猫根据主人的行动一直误以为教师这个职业很轻松),不懂得主人在安乐的生活中烦恼着什么。于是说他们,“人呐,为了消磨时间,硬是鼓唇摇舌,笑那些并不可笑、乐那些并不可乐的事,此外便一无所长。”
但正如林语堂在《生活的艺术》里所说,“所谓智阶级,都对于智能有一种特殊的、专家式的自负,致力于精神的人以精神为荣,正如皮革匠以皮带为荣。”夏目用猫的口吻,既是嘲笑明治时代这帮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空虚、自命清高又无所事事、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又因为自己同样是他们当中一份子,所以又自嘲“比起嘲笑他们,我更嘲笑我自己,像我这样嬉笑怒骂是带有一种苦艾的余韵的”,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他们身处时代大潮下的不由自主的同情。他在《挂轴》一文中就讲了这样的有些“迂腐”的老人的故事:长刀老人为了给亡妻立碑,决定卖掉家中祖传的珍贵的画轴,那是王若水的蒲葵。老人每个月总要把画从橱柜中取出一两次,拂去桐木箱上的积尘,小心翼翼地取出后,挂在墙壁上凝神端详。为了卖画,他走了四五家古董店,但似乎没有人对画作表示出尊敬。后来朋友介绍了卖家,但又因为对方手中尽是赝品,老人拒绝把画卖出。最后画被卖给了一位收藏家。五天后,老人实在记挂那幅画,跑去求人让自己再看上一眼,发现画被精心地装点,自己也得到了款待。老人放心了,对儿子说,那画放在那边,比在我这里保存更放心。
【用法解析】
适用于坚守本心、文化、传统、精神追求等话题,如2016年北京卷《“老腔”何以令人震撼》。示例: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正是明治维新时期,而夏目在接受西方文化思想的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古典做派,因此,即使在充斥着拜金主义和极端的个人主义的明治时期,夏目依然秉持着对知识的尊崇,对学问的热爱、对这些看似“迂腐”的文人“不落俗套”、“不阿世俗”的赞许和认可。
时代弊病的抨击者
当时日本正面临着的古今交际的大变革时期,作为见证者的他既看到了西方先进之处,也看到了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浮华、拜金的弊病,在文中多次抨击着“金钱万能”的观点。比如在《金钱》一文中借“空谷子”之口说:“金钱如魔物。”“空谷子”此人,用作者的话来说,“是个妙人,带了几分哲学家的风范,又颇有不少算命者的气质。”表面上,他嫌弃“空谷子”是“陈腐”、“(头一遭见到他的人会认为)是神智失常的话痨”,但却借空谷子之口,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的无所不能剖析地淋漓尽致,双方在讨论中达成了结论:“看到当今无所不能的金钱,就是神仙下凡,也奈何不了他。因为,在现代,野蛮即神祇。”
【用法解析】
适用于时代风气、理想追求、价值观等话题,如2013年上海卷《更重要的事情》。示例:夏目用浮夸的文笔、对话的结构行文,又借“空谷子”之口,看似荒谬实则发人深省、鞭辟入里地剖析金钱的本质,清醒地展现时代发展背后的弊病。现在来看,夏目漱石当年的思考也并不过时,对于当下人心浮躁的社会风气而言不能不说是一股清风,让我们意识到要摆脱庸俗的追求,思考人生真正的意义。
感情细腻的孤独患者
虽然夏目对时代有自己的看法,但他并不是一位苦大仇深的社会批判家。他本人敏感纤细,能在人群之中捕捉到孤独,在热闹中能看透人情凉薄。在《印象》一文中,夏目走在街道上,发现身后的人按压住自己的肩膀,本想躲开却发现左右都有高个子,按住他肩膀的那个人自己也被身后的人按着。看到所有人都沉默不语地前进,他突然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和无力。“此时才意识到自己被人海淹没了。这片海有多辽阔我不知道,但它虽广阔,却极其宁静。右边有人挡路,左边拥堵难行,身后更是人流熙攘,无法轻易从中脱身。我只得沉默前行。几万颗黑色头颅攒动着,整齐划一地向前迈步,仿佛唯有这么一种命运,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余地。”这种孤独并非是只属于他个人,他在晚期三部曲终篇《心》中预示了现代人周而复始的宿命:“生活在充满自立、独立、自我的现代的我们,作为代价恐怕人人都必须品尝这种寂寞。”
【用法解析】
适用于感受生活、理解他人、时代变迁等话题,如2017年江苏卷的《车辆与时代变迁》,2009年天津卷《我说九零后》等。
示例:夏目对人性细腻又精确的描述,唤醒了无数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事实上,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旧时代交替的人,似乎能感受到被时代裹挟着前进的无力和面对新时代和新环境的不适。我们在时代的变革中将得到什么、又将失去什么,都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态度。正如我们常说,我们无法改变时代,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病中偷闲的诗人
面对平常的生活和快乐的事物,夏目从中感受到的是别人感受不到的深情,或是孤独、或是怅然。然而面对痛苦,他却有着苦中作乐的豁达和乐观,通过病中写诗寻找乐趣。
1916年,他因患糖尿病接受治疗。养病当中想到德国著名心理学家雨果·芒斯特伯格都不免出现记忆与事实不符的情况,因此,决定将自己的患病过程,包括期间的内心活动记录下来。在病中,他不但没有自怨自艾,反而认为这是难得闲下来的好机会,认为“一个人若是不能找到一种恰如其分的闲适境界,那真是不幸。”把自己的生病,看作是“得以短暂享受那份闲适的喜悦”。对于这场病,他如此说:“我因罹患疾病而获得此种陈旧的幸福与熟透的闲裕,感觉像是留洋归来第一次面对家常便饭时的那种心情”、“病中抱恙时,自觉与现实世界疏离隔阂,旁人也多少是这认为的。……这样一来,健康无病时盼而不得的闲适之春,在患病期间悄然来临。”他在感受自然、把握兴味、反复斟酌、成句成诗的过程中,化无形的情趣为有形的汉诗俳句。而汉诗、俳句,是他对抗文学中的“现代风气”的“旧式情趣”的体现。在这种安闲恬适的心境下,“闲勿论作品本身好坏,仅将它们作为闲适生活的一份纪念的话,实在是弥足珍贵的。”
【用法解析】
适用于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等话题,如2015年上海卷《造就和谐的自我》,2007年湖南卷《诗意的生活》。示例:苦中作乐需要的是超脱的心性,当灾难如病痛、衰老一般无法避免地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与其悲伤,不如从中寻找到乐趣。苦中作乐、忙里偷闲,都发自我们对生活由衷的热爱。
名句积累:
1、镜子是骄傲的酿造器,同时也是自满的消毒器。  
我们总是隔着一层不同的纱看自己。隔雪白的纱,把脸庞的瑕疵隐藏起来,使它变得完美;隔玄色的纱,把俊俏的脸庞遮挡起来,使它变得丑陋。这样,一种人骄傲自满,迷失在虚拟的成就中,一种人妄自菲薄,悲浸在无穷的自卑中。我们何不把那层薄纱掀起,认清自己,完善自己,去做真正的自己呢?镜子是骄傲的酿造器,同时也是自满的消毒器。
拾遗,诗意,拾忆
1、也许有的时候,一些美好的东西并不需要说的清楚明了,就好像十九世纪欧洲的印象派画家们,无论是莫奈还是雷诺阿,你只需记得光影交错中那些隐隐约约的朦胧美感就好。

朦胧最大的好处并不是它的绰约和不可捉摸,而是那种氛围和感觉都恰如其分,一切尽在不言中的美感。

夏目漱石没有直接说爱,而是“今晚月色真美”;冯唐没有直接说爱,而是“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元稹没有直接说爱,而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朦胧美)  
2、夏目漱石:今晚月色真美。 王家卫:那一刻,我很暖。 钱武肃王: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归有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李宗盛:春风再美也比不上你的笑,没见过你的人不会明了。 冯唐: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 王小波:你好哇,李银河,见到你真高兴。(含蓄美)
古潭蛙跃入,止水起清音(松尾芭蕉):                       






欢迎光临 及高考革改 何以作文章 (http://njyzbbs.myartsonlin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